您的位置:首页 ->> 头条新闻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中国经济复苏的条件及政策建议

http://www.CRNTT.com   2009-07-01 10:41:23  


 
               二、几点思考

  关于经济危机的几点思考:

  1.全球失衡是本轮次贷危机的深层原因,解决失衡问题将是避免危机重演的关键。无论是历史回顾、文献检索还是我们的数理模型均揭示出:失衡、危机与美元霸权密切相关。因此,改革国际货币体系至关重要。至少,戴高乐所谓的美元"过度的特权"是该受到约束了。依靠危机或金融动荡等事后方式对美元霸权施加约束代价太高,我们应从改革国际货币体系及完善全球治理结构上来实现对于美元霸权的事前的限制。

  2.现在各经济体相互锁定、相互影响,一国走出危机要依赖外部环境的积极变化和各国之间的协调配合。处在全球化时代,"脱钩论"很难成立,各经济体周期波动的同步性越来越明显。中国欲走出危机,也需要外部环境的配合,因此要密切关注国际形势的变化采取应对措施。此外,周期的相互影响也凸显出国际合作的重要性,大萧条时期的各自为政、贸易保护主义就是惨痛的教训。

  3.经济体的充分弹性是中国经济复苏必不可少的条件。从政策反应与复苏条件来看,中国具备走出危机的一些优势,但是,如何增强经济体的弹性,使政府投资发挥更大的带动作用以及保证其政策效应的可持续性,则显得更为关键。大萧条的教训在于政府干预在某些方面的过度使用,从而加剧和延长了衰退。这表明反思危机要全面:一方面不能如市场原教旨主义者那样迷信市场的有效性、市场是万能的,另一方面也不能误读"社会主义拯救华尔街",从而否定市场的基本价值。事实上,强调经济体的弹性正意味着要重视市场机制的作用。在中国,如何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仍是非常艰巨的任务。过去30年的改革开放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市场化改革仍需要进一步推进,以改革来应对危机。

  三、政策建议

  1.打破劳动力市场的分割,提高劳动力市场的弹性。特别是逐步取消户籍制度,促进城乡劳动力的更自由流动;重视拓宽非正规就业渠道;防止危机期间出现地方保护(比如不允许外地民工进入本地);以及在劳动工资上要协商解决,不应固守工资率绝不下降。伯南克(2007)的研究证实,正是实际工资的略有下降,可以使企业通过增加就业和扩大产出来获得更大的利润,从而促进整个经济的增长和就业上升。

  2.打破地方保护,促进商品服务的顺畅流通。在当前扩内需、保增长的背景下,一些地方政府出台了"购买本地货"的规定,在鼓励采购的本地产品目录中,汽车、家电、烟酒、出租车和公务车等字眼频频出现。地方保护严重阻碍了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限制了商品劳务的自由流通,从而成为扩大内需的障碍。

  3.放松行业管制,提高私人投资的积极性。危机时期,政府投资或可保持较高水平,而私人投资的大幅下滑才是问题所在。因此,如何通过各种政策刺激私人投资,包括放松行业管制,如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放宽市场准入,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公用事业金融服务和社会事业",都是非常重要的举措。

  4.推进资源价格改革,着眼于中长期科学发展。价格管制必然会损害资源配置效率。因此,推进资源价格改革,使之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及环境损失,才有利于对资源的真正有效的使用,并促进节能环保,对于中国中长期科学发展意义重大。而且,在当前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处在低位的情况下进行资源价格改革,也是不可错失的良机。

  5.提高汇率弹性,使货币政策成为对抗外部冲击的第一道防线。大萧条时期,那些最先脱离金本位制,从而拥有独立的货币政策进行货币扩张的国家,率先走出了危机。随着中国经济越来越多地融入到全球化之中,外部冲击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独立的货币政策往往可以成为防范外部风险的第一道防线。但如果汇率弹性不足,独立的货币政策就成了空中楼阁。因此,要从更长远的战略高度认识增强汇率弹性的重要性。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