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头条新闻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孙骁骥:中国和日本最相像

http://www.CRNTT.com   2010-04-05 10:14:56  


 
  在举办奥运会之前,日本刚刚经历了战后第二次经济发展高潮。在这段被称为“岩户景气”的时期内,日本的汽车、电子产品以及家用电器取代传统的纺织品成为主要的出口物资,“日本制造”逐渐被世人所接受。1960和1961年日本国民生产总值均超过了13%,同时,经济良好形势还带来了银行信贷的大幅增加、消费指数上升、股市一片大好。

  由于经济过热而导致的国际收支恶化和生产过剩,日本政府不得不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大量减少进口,增加出口。在东京奥运会期间,地方政府还大力投资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建设,名神高速公路、东海道新干线均是这一时期地方投资的产物。从1966到1970年,日本经济连续五年以超过10%的速度增长,并在1968年取代西德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无论从经济实力的排名还是经济增长的模式来看,当时的日本都可以说和现在的中国大致处于相同的发展阶段。但二者最大的不同在于,日本在这一时期并未出现房地产的巨大泡沫,而中国自1995年进出口贸易顺差激增以来,十多年积累的最直接受益者就是房地产市场。究其原因,还在于中国企业(特别是国企)有限的国际竞争力,让其不得不选择依靠投资房地产的“捷径”来持续盈利,这与埋头钻研,扎实肯干的日企,不可同日而语。

  60年代的经济,80年代的泡沫,此外,中国还将经历类似于70年代日本经历的货币升值隐忧和国际环境。集合了战后日本经济发展三个最重要特征的中国,确实如瑞奇曼所说,被“严重低估”了,不过,现在被低估的是潜在的风险。

  中国的“经济奇迹”继续裹挟着我们前进。然而,以邻为鉴,泡沫的破灭与社会灾难总是同时到来的。显然,政府将会不遗余力推迟这个大限的降临。但推迟得了多久?我们所应该做的不仅是祈祷。


 【 第1页 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