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头条新闻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高考就业是两扇不能割裂的门

http://www.CRNTT.com   2010-06-03 10:36:50  


 
  拿一个专业来做形象的比喻吧:《就业蓝皮书》主撰稿人西南财经大学教授王伯庆博士说,国际贸易这个专业之所以造成就业比较差有两个原因,一个是这个专业听起来诱人。对老百姓来说,一讲“国际”两字就愿意报考,但没几个了解这个专业,而这个国际贸易的专业往往是文科专业。有的学校条件不够,就把市场学的一些东西,弄过来搞个国际贸易,整个培训的水平比较低。而社会上一方面找不到国际贸易的真正人才,社会需求不对口,一方面是总供给大于总需求,很多学国际贸易的就不了业,因为培养的人才不是企业所需要的人才。

  不解决高校这种看人下菜、急功近利的人才观、培养观,误人子弟的果子还会频频结出来。

  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是解决专业结构性失业,核心是调控各专业的供应量。对专业的失业率和失业量进行监测和预警,以个别专业的招生指标控制为主要杠杆,主动干预、调控专业结构,是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计划”体制下提高就业率的途径之一。因此,有必要在各个高校进行失业与专业预警、就业弱势群体跟踪等模块控制。有专家建议设“红黄绿牌”预警机制,应是一个很好的办法。问题是,这种机制是一种“校外福利”,对毕业生和社会有益,对高校来说,不但无利可图,甚至可能徒增成本,效益倒挂,所以,教育主管部门对高校的督促是至关重要的。

  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还有一个,是将职业规划迅速扩展到初高中,并在高校这一环节形成成熟的规划体系。这样才能避免盲目填专业,单纯看就业信息来填报自愿。大学生毕业不能以一次性就业率衡量功利性,而应成为一种终身规划。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培养观,以个人创业能力为导向的人才观,应该成为我们高校教育的最终定位。就业是暂时的,而职业是长期规划。只有学校和学生、家庭在一种长期规划下合力奋斗,才会克服离职率高、“漂族”多、就业弱势等诸多后遗症。这就需要中学、高校把学生就业设计前置,当作系统工程来做。当然,这同样离不开教育主管部门的制度支持和行政协调。

  《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警示的东西很多,提醒的东西也不少。如果先把上述两方面问题列上议事日程,其他问题就不会障目了。


 【 第1页 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