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 | |
曾国藩是如何热起来的 | |
http://www.CRNTT.com 2011-05-19 14:24:06 |
家书争议 1984年,改革开放第六年。是年1月,邓小平视察深圳等特区幷题词,7月,中国第一家股份制企业——北京天桥百货股份有限公司成立,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讨论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同样在这一年,岳麓书社《曾国藩全集》出版工作正式启动。 这首先是一项体力劳动。由于那批珍贵资料已经纸脆卷黄,禁不起折腾,图书馆不许出借。唐浩明自己把出版社里唯一一台复印机用三轮车拉到图书馆,足足印了三四个月,每天一身灰尘走出房间。 尽管干劲十足,他的心里也不无隐忧。“我(当时)一再讲,我们只是出版历史文献,不做任何的议论。”他告诉《中国周刊》记者,“我们做的只是技术上的工作,无论是前言、后记、注释,都是纯学术”,这样,“说不定哪天有人出来怎么样怎么样说,我们也有一条退路,可以自保。” 结果,麻烦真的来了。 1985年10月,《曾国藩全集》中的家书部分率先出版发行。孰料,没过几天,《湖南日报》一篇评论出炉,“说我们现在是公开为反革命头子树碑立传,现在有好多革命老前辈的家书没有出来,为什么出曾国藩的家书?”唐浩明回忆说。 唐浩明和其他参与全集工作的专家忐忑不安。“‘文革’给我们的教训就是,报上一篇文章出来,往往后面有很大的背景,政治压力马上就来了。”为此,唐浩明连夜跑到省委宣传部一个副部长家里打探风向,得到的回复是“应该不会有什么背景”。接下来,果然没有跟风的文章出笼,大家这才稍稍安心。 随后,海外传来了更令人欣慰的消息,1986年7月1日,纽约华人报纸《北美日报》发表《还历史以本来面目》的社论,称《曾国藩全集》的出版“是中国文化界人士的思想突破一大禁区的标志,也表明中国的文艺政策,确实比过去大为开放了……其重要性完全可以和中国发射一枚新的导弹或卫星相比拟”。 学术界对于曾国藩的眼光也趋于客观。唐浩明说,过去凡是曾国藩做的事情,都一概否定,连倡导洋务运动,学习西方也是“洋奴哲学”。现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没人再提所谓“洋奴哲学”了,曾国藩的这一“罪过”也自动消除。 不过,此时的他已经不满足于资料的梳理工作。“我在阅读、整理这批发黄的百年旧档的过程中,逐渐感觉到曾国藩这个人物不是用‘汉奸、卖国贼、刽子手’这三个名称就能概括得了的。” |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