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 | |
中国应该学习新加坡的住房模式么? | |
http://www.CRNTT.com 2011-09-27 11:09:57 |
关于中国住房模式未来应该发展的方向,现在有很多说法,除了极少数说要回到计划经济时代的福利分房体制外,比较多提到的是要学习新加坡模式。 很多人推崇新加坡模式,认为新加坡高达87%的住房自有率(2010年数据)很值得羡慕,以为如果中国也能实现这么高的住房自有率,那一切住房问题都迎刃而解了。但笔者以为,如果中国要学习新加坡模式,先要考虑三个问题。 首先,新加坡经验能不能学?笔者以为,新加坡住房模式的核心是住房供应的政府计划型主导,但这种模式很难照搬到别的地方,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能够仿效新加坡成功就足以说明。一个根本原因在于,新加坡是一个城市国家,其城市是一个封闭的经济体,本地人口稳定增长,外来人口数量受到很强控制,这样政府对住房需求了如指掌,从而可以做到住房供应的针对性,有条不紊地提供计划好的组屋来满足住房需求。而其他国家都远不止一个城市,中国上海、北京、广州这样的城市,非户籍人口比例很大,达到三分之一以上,而且流动性很强,住房需求的无序波动性大,很难按照一个既定的计划来提供住房供应。 第二,新加坡经验有必要学么?很多观察家都指出,因为新加坡是一个小国家,时刻面临强邻的威胁,如果社会不稳定,马来西亚就会吞掉它。所以李光耀立国之初就把解决“居者有其屋”作为立国的基本国策,执政党始终把提高居民住房自有率为促进社会稳定、增强社会凝聚力的基石,在这点上完全没有讨论的余地。但其他国家并不一定需要通过住房自有率来绑住民心,实现团结。展望世界各国,住房自有率从来不是与社会和谐程度一一对应的东西。比如往往越是不发达国家越是住房自有率接近100%,最低收入国家的人们都自己建房。中东国家近乎100%住房自有率,还是挡不住郁金香革命。发达国家中,英国、美国、意大利、西班牙住房自有率达到68%,但同样发达的瑞士、德国、法国和瑞典则只有40%~50%,而后者这些国家的社会和谐程度被公认比前一组更高。 从国际对比来看,中国城市住房自有率上升空间不大。从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来看,也没有必要性。首先,由于中国居民收入差距分化严重,大量中低收入家庭无法承受购房经济负担,哪怕商品房价打个对折都照样买不起,以租房来解决他们的住房问题更加实际;其次,中国还处于快速转型中,城市中总会存在很大一部分流动人口或暂住人口,他们不愿买房,宁可租房。政府应该鼓励这种行为,同时也是促进劳动力市场流动性的需要。 第三,新加坡经验真的应该学习么?主张政府应该尽量帮助人们实现购房的,往往都以孟子所说“有恒产者有恒心”作为依据,认为人们有了房子之后才会对社会更加认同,社会才会更加稳定。如果对中小城市而言,买房就是生活安定的标志,政府无妨多鼓励购房。但对于大城市,尤其大城市的“夹心层”,既不可能,也不适宜推行用鼓励买房来安定他们。因为这部分人群的特点是具有流动性,住房困难具有阶段性和临时性特征。对他们而言,最主要的是要先解决居住问题,其次才是资产积累问题。从财力出发,政府也只能解决居住问题,资产积累问题不是政府的义务,也无法解决。如果政府要解决资产积累问题,相当于介入到居民投资领域,这是很危险的。这个契约暗示一旦形成,就无法摆脱。政府要一直背负稳定房价、促进住房资产保值增值的使命,否则一旦房价下跌,社会矛盾就会全面激化。 |
【 第1页 第2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