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头条新闻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 
鲁迅之子 周海婴的镜匣人生

http://www.CRNTT.com   2011-10-23 09:17:00  


 
“他的人生底线就是不能给鲁迅丢脸”

  此次展览从周海婴的两万多张摄影作品中精选出200张,朱其认为“几乎拿出了周海婴摄影生涯中最高潮的作品”。回忆起策展经过,他觉得自己似乎与周海婴之间也有一种冥冥之中的特殊“缘分”。

  09年的一天,朱其在上海福州路的书店看到了2008年周令飞为父亲出版的摄影画册《镜匣人间》,当时就爱不释手,“虽然要180块钱,最终还是狠下心买下来了”。两年后,他同多伦美术馆协商,提议举办一次以《良友》为主体的民国摄影史展览,并把周海婴四、五十年代的作品作为收尾。然而与香港《良友》的合作最终没有谈成,计划遭到搁浅。直到今年4月周海婴突然离世,朱其在北京街上听闻这个消息,惋惜之余,第一个念头就是联系周令飞,提出为他父亲单独办一个追忆展。

  周令飞也十分同意他的选择,“这批早期的作品,我父亲花了很大精力。凭着当时想要当摄影家的冲动、他热情而专注,全身心地投入其中。”

  展品布满了多伦现代美术馆的3层展厅,仅开幕当天就吸引了好几百名观众参观,其中有热爱鲁迅文学的读者,也不乏专程为见周令飞而来的白发老人。

  76岁的储祖诒老先生就是其中一个。他曾任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的高级编辑,亦是沪上小有名气的海派集邮家,珍藏着周海婴生前寄给他的信件和祝寿信。储祖诒告诉记者,正因为他和周海婴同属无线电广播系统,才让他有幸和“鲁迅的儿子”相识、往来。当天,他带着周海婴寄来的大幅邮品,兴冲冲地拿给周令飞看,上面是周海婴的亲笔题词,写着“俯首甘为孺子牛”。周海婴一生都以此为座右铭。

  鲁迅临终前嘱咐孩子“莫作空头文学家”,周海婴记了一辈子。“靠自己的努力穿衣吃饭,既没给父亲丢脸,也没硬要去沾他老人家的光。”他一生都从事着自己热爱的事业——无线电和摄影,然而毕生谦抑,藏着自以为无用的“记忆”不敢示人,以致不知其珍贵。若不是周令飞,这批珍贵的历史影像可能永远藏在“暗室”无法与观众见面。

  “他脑子里从未有过一丝想要发表的念头。”周令飞说,“父亲虽然痴迷摄影,却从不认为自己是在从事‘艺术’,最多认为自己是个‘准专业’的摄影家——父亲的人生底线就是不能给自己的父亲丢脸,他要考虑每件事情是给鲁迅加分还是减分,他长期以来都有这种压力。”

  2008年,他想为父亲办一个摄影展,作为他80岁的生日礼物。而周海婴则一直犹豫迟疑、忐忑不安,不停地问儿子,“我这照片能拿出来吗?”

  为了说服父亲,周令飞请来了自己的好友——曾任《解放军画报》社副社长的刘铁生和画家陈丹青。“刘铁生是部队少将,很会鼓舞人,他说话也比较夸张,看到父亲照片后反应非常强烈,像挖到了矿似的说,‘很不得了啊!这么好的东西,应该拿去展览呀!’”周令飞对记者回忆道,“陈丹青则没有那么夸张外露的表现。但他是搞绘画的,对影像和画面敏锐很强。他边欣赏边自言自语地啧啧称奇,‘啊呀,这张太好了。’看得差不多了,他对我父亲说,从这批照片里能看到民国时的影像,太难能可贵了。”

  之后,刘铁生又去找了《中国摄影家》主编李树峰,后者直接将周海婴推荐给了“爱普生”(Epson)公司,让它们赞助打印。就这样,在父亲的犹豫不决中,周令飞将办展的事情一步步落成了。周海婴看他一片孝心,也不忍反驳,只提出了最后一个要求,说“你千万不要叫它纪实摄影,也不挂‘艺术摄影’,什么也不要挂,就叫周海婴80岁摄影展好了。”

  2008年9月,“周海婴80岁摄影展”同时在孔庙和“爱普生”展厅开幕,获得巨大反响。同年末,这批照片还在专业摄影展“连州国际摄影展”上获得“艺术特别贡献奖”,之后又相继到绍兴、上海等鲁迅故居地展出。

  “连州摄影节上得奖后,父亲才慢慢找到了自信。觉得自己挺像那么回事儿,可以挺直腰杆了。”周令飞回忆道,他还以老顽童的心态,把他过去老照相机的皮套印在自己的名片上面,写上“老摄影家”,以及1948年原上海摄影学会老会员的头衔。

  周海婴去世之前对周令飞说,他"非常非常没有想到"在他的晚年,摄影上的成绩能够得到肯定。他觉得自己的人生画上了完美的句号。"我想,因为这是他自己的成就,大家肯定的是他的成就,而不是说他只是鲁迅的儿子。他的父亲用文字,而他用影像来表达他们对这个世界的情感。”

  (2011-10-17 08:32:32 来源:外滩画报 原题:“鲁迅长孙:周海婴的镜匣人生”)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