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头条新闻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政府权力过大是中国经济的最大短板

http://www.CRNTT.com   2011-10-26 08:14:34  


关于“中国模式”的讨论成为热门话题
  中评社北京10月26日电讯/最近,关于“中国模式”的讨论又开始成为各界的热门话题。国际财经时报发表经济学博士马光远文章表示,站在改革的十字路口,对中国改革开放33年的历史进行回顾和总结,并为未来的改革寻找新的共识和突破口,无疑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对于中国模式,学界支持和反对的力量一直都很强大,长期以来互相难以说服对方。这种“思想僵局”持续的关键是双方都没有找对切入点,即不是从政府和企业的作用作为切入点,而只是简单的拷贝“华盛顿共识”或者否定的逻辑,这样非此即彼的思路只会得出荒谬的结论。

  文章称,考察“中国模式”的最佳切入点是市场经济的最基本元素公司在中国经济社会中的兴衰变迁。改革开放33年的历史,事实上就是一部公司不断获得生存空间,与政府争夺权力边界,在市场经济的废墟上爆发力量和惊人生命力的历史。从人类整个经济史的长河看,公司、市场、金融交易所和互联网的确是迄今为止人类最重要的四大发明,他们的共同特质是改变了世界经济的游戏规则,决定了全球经济权力版图的更替。通过考察公司兴衰的逻辑解释中国30多年的经济崛起和制度变迁,并对所谓的中国模式方方面面进行探讨,一些由此引发的关于中国改革未来的争论有望找到结合点和共识。

  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前,就社会组织的地位而言,并没有独立的企业,国有企业作为政府政策的附庸而存在,是另一种形式存在的政府,承担着各种各样的社会功能。从中国改革的路径看,农村改革以承包制作为切入点,解决吃饭问题,而城市改革将国有企业作为切入点,解决一个社会的活力和经济的主导权问题,而城市改革的主体无疑是企业角色在社会中的转型。在1978年,中国企业的数量不过几十万家,而到今天,中国企业的总数量已经超过了1千多万,1978年,没有任何一家企业可以进入全球500强,而到今天,中国进入《财富》500强的企业已经有61家,超过日本位居全球第二。特别是以乡镇企业为起始点的民营企业的异军突起,更是成为中国改革最意想不到的突破。从中国经济增长的规律看,政府在微观经济领域的收缩,释放了经济活力,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最大的动力。在国有企业改革障碍重重的情况下,中国选择的增量改革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的道路,事实上也抑制了政府在微观领域的干预力量。就此而言,中国经济增长的历史可以概括为一部不断扩大企业自主经营权和限制政府干预的历史,一方面,通过改革国有企业,使国有企业真正成为市场主体,另一方面,通过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构筑了新型的政企之间的权力边界,培育了一个能够和政府抗衡的市场主体。

  站在中国改革的视角,扩大国企的自主权,鼓励民营经济的发展,无疑是在强大的政府之外,培育一个更有效率、更有活力的经济体,代替政府的全能的职能,这个路径,已经成为中国改革的基本共识之一。在两个世纪之前,美国费城的制宪代表们已经真切地意识到,最初由私人企业组成的经济体系,对国家强大和民主政治体制的保护是一种必要的先决条件,历史学家阿瑟.斯莱辛格也认为,没有私人财产,民主是不可能的,而拥有大量强大的私人部门的国家,一般都趋向于向国民提供更大范围的经济和个人自由。事实证明,正是由于国家的让利,使得民营企业摆脱了发展的桎梏,创造了人类经济转型史上的奇迹。从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看,尽管2003年以来“国进民退”的趋势明显,但就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而言,非国有部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依然高达60%以上,成为中国经济繁荣的最主要力量。
 


【 第1页 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