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头条新闻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秋风:孔子与公民社会

http://www.CRNTT.com   2012-09-09 10:19:16  


天则经济研究所理事长 秋风
  中评社北京9月9日讯/此间知名学者秋风日前撰文“孔子与公民社会”表示,当代中国社会最大的问题就是人们缺乏组织,因而缺乏公共生活,而只作为私人存在,没有公民意识和行为;儒家两千年来的历史当可表明,儒家复兴实为公民社会发育的最大驱动力量。

  最近,龙应台在美国华盛顿大学发表演讲《难局中的软实力:两岸关系的文化思考》,其中提出:台湾希望提出一个概念:大陆可以成为文明的公民社会,一个值得尊敬的道德超级强国。她说,台湾就已证明,公民社会跟孔子思想可以和谐共存。

  对此,我发了一条微博予以简单评论:“共存虽然很开明,但仍然透着现代人的傲慢。孔子思想本来就是公民社会思想,当然还有更多。”我的意思是,孔子的思想很丰富,其中就包括公民社会思想。即将出版的《重新发现儒家》书中有一篇讨论儒家与公民社会的关系,题为《宗族就是公民社会组织》。诸君一定会很吃惊,且听我慢慢讲来。

  先从历史角度说吧。孔子之前,中国是封建制。封建治理的特征是小共同体也即族或者家,相对独立地自我治理。这里的家不是后世的核心小家庭,甚至也不是宗族,而是一个综合多个连结纽带的社会治理单位。人们几乎永久性生活于其中,休戚与共。哪怕君臣之间,也不是截然的上下级关系,而是伙伴关系,友朋关系。这么说吧,这些小共同体类似于现代的公司。人们具有很强烈的共同体主义心态,只有公共生活,而几乎没有私人性。人们是通过共同体、通过与他人的关系认识自己的。共同体的秩序是由礼、乐维系的。

  孔子时代,礼崩乐坏,也就是说,小型共同体松动、瓦解,到战国时代崩溃。人从共同体中离散出来,处于“游”的状态。这个字在战国至汉初文献中反覆出现,游就是在空间和社会结构上流动。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的显着特征也是“游”。由今天可以很容易理解那三百年间中国之社会状态。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