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头条新闻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 
洞悉全球经济危机的真相

http://www.CRNTT.com   2012-10-20 09:27:16  


 
  (二)扩张货币政策对经济的扭曲

  所谓扩张货币政策就是通过增加货币供应以刺激经济增长,干预经济中的自然供求关系。通俗地说就是“印钞刺激经济”或者人们调侃的“直升机撒钱”。

  跟金本位货币不同,法定货币本身并没有价值,它只是法律赋予的价值符号,央行可以接近零成本地增加供应。恒定不扩张的货币在商品交换中,充当的只是媒介职能,交换是劳动与劳动之间的对等交换,但是扩张货币政策违背了这一自然原则,变成了几乎不用劳动的增发钞票与真实的劳动之间进行的不对等交换,从而制造了没有真实生产供给为基础的额外需求,拉动了社会资源的系统性错配。

  首先我们分析央行增发货币在经济体的渗透过程。引用货币方程式MV=PT,该式也可以表示成P=MV/T,其中M表示一定时期流通中货币的平均数量,V表示一定时期单位货币的平均周转次数即货币流通速度,P表示商品和服务价格的加权平均数,T表示商品和服务的交易数量。方程式中V正常由社会制度和习惯等因素决定,长期内比较稳定,可视为常数,如果商品和服务的产出总量保持稳定,那么流通中增加多少比例的货币,最终就会体现出商品和服务平均价格的同等上涨。

  举个简化的例子:假设一个经济体的货币总量为100万元,每个月周转一次,该经济体每个月生产和交易的商品服务总量为1万个单位,每单位平均价格100元。现在该经济体的货币总量增加了20万元,如果这20万元的新增货币是瞬间分配到整个经济体,并且是对原有100万元持币人的平均分配(均匀性),即原来每持有1元货币的,现在都变成了1.2元,那么结果会是每单位商品服务的价格也很快变成了120元(即每1元钱购买力变成原来的83.3%),因为社会供给的产能没变,商品总量没变,只是交换媒介多了,商品价格自然相应地上涨。这有点类似于股票送红股的除权效益,假设某家上市公司分红方案是10送2股红股,由于该公司的整体价值并没有因送股发生变化,那么送完之后,每股所代表的价值就变成原来的83.3%(10/12),在成熟、全流通的市场下(不考虑短期炒作因素),一般除权后每股价格就会大致相应下跌16.7%,这送股多出来的股数,也就相当于多印出来的钞票(每1元钞票所代表的价值就变成原来的83.3%)。

  上市公司送红股就是一种均匀瞬间地分配到位,每股所代表的价值也就相应地迅速变化。因此上市公司送红股,其实就是一种数字游戏,它并没有分配给投资者任何财富。相似地,如果新增货币是均匀且瞬间地分配到原有持币人的话,那么它亦不产生任何影响。

  如果是这种情形,政府自然不会有增发货币的冲动。关键在于上述例子中的两个假设因素。一、均匀性,二、瞬间性(瞬间到位)。而在现实当中,增发货币的分配(或称“渗透”)过程必定是非均匀的,而且是逐步渗透(非瞬间)的过程,这种逐步渗透过程对应着物价上涨相对于新增货币投放是逐步和滞后的过程。正是增发货币分配的“非均匀性”和“非瞬间性”这两个特性,决定了扩张货币政策可以起到一种非常类似于毒品的刺激经济的作用。其过程是这样的:

  增量货币一般通过两个途径投入市场,一种是购买国债或机构债等,即直接印钞给政府或机构部门使用,如美英欧日等经济体所谓的量化宽松即是;二是通过各种货币工具注入到金融机构中,增加金融机构的可贷资金。不管通过什么途径注入到经济中,这多印出来的钱都会凭空产生额外的需求,由于刚投放到经济体中的货币尚未影响物价,因此,它在投放初期,具有跟投放前等量货币相当的购买力,这样投资需求、消费需求暂时增加了,而企业为满足这些没有供给支撑的扭曲需求而增扩了产能,经济就显得“繁荣”起来。当增量货币完全渗透到经济体中,对物价的影响到位和货币购买力稀释以后,扭曲的需求就消失,那么之前为满足这些扭曲需求而错误增扩的产能就过剩了,即凭空产生的扭曲需求对应着的是资源错配的产能,整个经济体就逐步成为扭曲供求关系下扭曲的经济结构。假定扭曲需求消失之后不再做任何刺激,那么这些错配的产能就会开始清算,企业破产,人员失业,为增扩产能而借贷的款项也无法偿还,银行坏账攀升,经济自然开始反向收缩,社会痛苦指数攀升。而要想维持扭曲需求不消失,只有依赖外力持续地刺激。这就是为什么货币不扩张,经济就痛苦的真正原因。因此,在现实当中我们看到的就是,全球各大经济体的货币刺激几乎就没有停止过。

  有人会质疑说,增量货币拉动了产能扩张,社会供给总量增加,因此可以抑制物价上涨。这种理解是错误的,首先,这些扩张的产能集中在被刺激的部分行业,它们不是满足市场的自然需求,不是有效供给,而是满足受刺激产生的阶段性扭曲需求,其次,货币刺激并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如果资源没有错配到满足这些扭曲需求上面,那么这些资源将会被用来生产满足市场真正需要的商品上面来(即满足了自然需求),社会有效供给总量才会真正增加。因此,这些扩张的错配产能对于控制社会真实的物价水平不但没有帮助,反而因其对有效供给的挤出效益而产生负面作用。社会平均物价之所以没有跟货币增量同比例上涨,最核心的因素是因科技、管理和市场机制不断进步推动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使得总体商品增长部分抵消了货币增长,从而抑制了物价的上涨。

  论述扩张货币对经济的扭曲,这里应该提一下经济大师弗里德曼的货币理论,他认为应将货币供应量作为唯一的政策工具,并制定货币供应量增长的数量法则,使货币增长率同预期的经济增长率保持一致。弗里德曼是反对政府干预经济的,但却没有认识到扩张货币本身也是最大的干预因素之一。既使货币增长率同经济增长率保持一致,表现为物价稳定(即商品供应增长抵消了货币增长),却不会改变扩张货币会凭空产生无自我持续性的额外需求并造成资源错配这一内在扭曲。健康的经济,货币总量应当是基本不变的,法定货币只能充当交换媒介和价值储藏等最基本的职能,不能成为调节经济(实际是干预经济)的政策工具。有人会质疑若商品总量不断增长而货币总量不变,会造成单位货币购买力越来越大,最终无法度量微小价值的商品而影响其交换媒介职能,这个问题用后面第五节“拯救出路”中提到的货币倒发机制就可以轻松解决。

  在扩张货币干预造成的资源错配中,根据一国增发货币的使用渠道和经济增长模式而有所区别,一般错配在房产、净出口、消费或基建产能上。房产因其对冲通胀、按揭杠杆放大和耐储存等特点,往往是错配产能中比较突出的。因汇率干预而进行的扩张货币中,对应的就是持续净出口的错配产能,而对于持续净进口的透支国来说,则是过多地错配在消费服务产能上。在基建上,为了支撑扭曲需求规模,亦会通过增量货币的贷款上马很多低效的基建工程,为满足这些工程的错配产能亦是一种无效供给。

  关于扩张货币干预的传染性。汇率干预是货币干预中的一种,现在所有国家都是扭曲供求关系下的经济结构,在经济全球化下,如果某国实行汇率干预,刻意贬低其劳动价值以增强其价格竞争力,也会引发另一国同样的反应,否则会加大该国错配产能清算的风险,所以我们也经常看到各国竞相印钞贬值货币的竞赛。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