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头条新闻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PX的命运

http://www.CRNTT.com   2012-11-06 10:46:13  


邓聿文(资料图)
  中评社北京11月6日讯/“在邻避运动和环境群体事件越来越多的当下,为避免由此而产生的对社会的危害,以及对经济发展的阻碍,需要确立政府的中立角色,尊重公众的环境权益,开通协商性对话渠道,建构面向边缘群体的政治吸纳机制等。PX在当下中国的命运,最终取决于这些制度和机制的改进与完善程度。”本文来源于财经网今日登出中共中央党校学习时报社副编审邓聿文的评论文章“PX的命运”,详文如下:

  宁波官方宣布不再建PX项目,这是国内第三个在民众抗议下,收回PX项目建设决定的城市,也是今年来继四川什邡、江苏启东后发生的第三起环境群体事件。在该起事件中,我们再次见到以往类似事件中一再出现的“政府拍板上项目--民众抗议--项目搁浅”的反应模式。

  近年来,由环境问题引发的群体事件在我国有日渐增多的趋势,环境群体事件在各类群体事件中日益突出。某种程度上,这是我国工业化向重化工业阶段推进的必然结果。说是必然结果,是因为重化工业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更严重,而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经济要想不受制于人,就必然不能不发展重化工业,虽然随着技术的进步,可以减少对生态破坏的程度,但以目前的技术,做到完全不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是不可能的;说是某种程度,是因为如果政府对上重化工项目的决策更慎重,相关预案做得周到细致,虽然环境问题还是会产生,但群体事件或许能够避免。

  然而,现实却是,环境群体事件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甚至出现打砸抢等暴力行为。这其中的根源,就是政府事前的决策随意粗糙,上什么项目,政府主要领导拍板说了算,既不征求民众尤其是利益相关方的意见,在民众表达反对意见后,也不做解释沟通工作,或者解释沟通工作没做好,致使矛盾激化,最后导致事情不可收拾,政府被迫收回成命。这样一个过程下来,政府的信誉也耗费殆尽。

  在很多环境群体事件中,基本都是这样。宁波镇海的PX项目,虽然如官方所说,并非没打算听取民意,政府制定了项目环评公示、公众参与调查、听证会、论证会等工作的计划和时间安排,但在还没有进入这些工作环节时,部分群众表达了对这个项目的关切。换言之,政府还没来得及和民众沟通,他们就表达了反对意见。真实情况到底如何,暂且先放在一边,民众为什么没耐心听政府的解释和说明?原因只能是,类似事件在全国一再发生,使当地百姓不再信任政府,不想听政府的解释。

  尽管谁都不愿意看到环境事件的出现,但也不要把它看作洪水猛兽。一定意义上讲,这也是好事,表明公众的环境意识和对环境权利的自觉有了很大提高。在计划经济时代,或者在改革初期,是不会发生环境群体事件的。计划时代,一切都由政府做主,百姓只能被动地接受政府的安排;改革初期,民众则是宁可受污染,也要先填饱肚子。只有在普遍的温饱问题解决后,民众才会开始重视环境问题,环境权益才会生成并得到提升。

  这恐怕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规律。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也时常发生此类因担心生态环境受到破坏而出现的群体事件。对此,学界称之为“邻避”现象或“邻避”冲突;也就是,虽然承认有生态风险的公共设施可能是必要的,但民众不希望诸如垃圾处理场、变电站、核电站等设施建在自家后院。邻避现象自1970年代以后,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问题。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