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头条新闻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 
历史辨析:数百万河南人是怎么被饿死的

http://www.CRNTT.com   2012-12-15 11:44:52  


 
  调查:68县250万户中,不足、待救者达220万户

  1942年9月,以省主席李培基为首的“河南省救灾委员会”成立,省府各厅大员全部进入委员会承担要职,自此,整个河南省政府彻底转入救灾模式。从9月到10月这段时间,“救灾委员会”的工作侧重于调查灾情和拟定救灾计划。首要之务,是确立了六项原则性的救灾办法:1、停办一切不生产事务;2、筹集平粜基金;3、制定筹够粮食的手段及运输办法;4、以富养贫;5、灾户贷款;6、牲畜喂养保存。同时“规定自三十一年九月起至三十二年六月底止,为全力办理救灾时期。”民政厅长方策还提出:“劝阻灾民非至万不得已,勿得轻易逃荒,以免流离失所,其外来灾民,确系灾难者,亦不得拒绝入境,或予歧视。”

  此一时期,救灾委员会详细调查了各县灾情,按受灾轻重划分为充足、自足、不足、待救四种户口,作为救济的根据。调查结果认为:68县250万户中,不足、待救者达220万户。依据调查结果,各种救灾机构和具体救灾计划,均在此一时期设立、制定。

  筹粮:自陕皖鄂三省采购平粜粮,配销给灾民的粮食至少有3亿斤

  1942年10月之后,各项具体救灾措施相继展开。救济饥荒最主要手段,说白了无非是筹粮或者移民。要么把粮食运到灾区,要么把灾民转移到别处。先说筹粮。

  救灾委员会的主要办法有三:(1)开仓。河南省在1942-1943年曾三次开仓救灾,先后散发粮食12.6万石、15.4万石、33.4万石。最后一次开仓是在1943年3月春荒之际,此次开仓,已用尽各县所存历年积谷。此外,政府还强制查封散发了大户余粮共计8.8万石。(2)借粮。省府所在地鲁山县灾情极重,曾向汤恩伯借军粮160万斤,于1943年春节前后全部发放灾民,后于1943年9余人底如数还清。此外,省府还曾向第一战区借军粮3.5万大包,计400余万斤;此外,另有军队所出工振粮1.2万包。(3)平粜。所谓平粜,就是政府在荒年缺粮时,将仓库所存粮食平价出售。具体到1942-1943年河南大饥荒,因本省存粮过少,不足救灾,故所谓平粜,乃是指由河南省政府出面,筹集资金,向邻近陕、皖、鄂各省平价购买粮食。1942年9、10月间,省府曾筹措平粜基金2千余万元,正式启动平粜事务;1943年1月,又得中央之助,由中国农民银行贷给平粜基金1亿元,本省农工银行借垫4千万元,各县筹集资金1亿有余,自省至县,成立各级平粜委员会,并设立了陕西采购站、安徽采购站、湖北采购站及相应的运销机构。三个采购站共计购进平粜粮2405万斤,另有非平粜粮(包括各种杂粮)若干。其中以陕西为最多,共购平粜粮1059万斤;借粮820余万斤。此外,省府还从第一战区商拨了2.59万包军粮用作平粜粮。据《河南政府救灾总报告》的不完整统计(做统计时,部分配销站数据还未上报),购回配销出去的粮食,至少在3亿斤以上。

  移民:遣送至陕西者30余万人,遣送至湖北者2万余人

  再说移民。因全省无处不灾,灾民在省内无处转移,故只能往外省输送。1942年的河南,三面被日军包围,唯有西面陇海线尚与陕西保持联系。有鉴于此,蒋介石在1942年末曾亲自下达手令,命河南省救灾委员会沿陇海线,在重要地点设立粥厂,救济西去逃荒的灾民。后择定广武、洛阳、灵宝、常家湾、阌底镇等 5 处各设一厂,统限 1943 年 1 月 1 日组织成立,开始收容西上灾民。其经费全部由中央拨付报销。自设立至结束,共耗费经费 800余万元,救济灾民达 55.8万余人。此外,省内各县亦普遍设立粥厂,总计4289处,收养灾民189万余人。

  灾情初现时,救灾委员会为便于就地救济,一度命各县竭力劝阻百姓逃荒,但终因灾情过重,本省粮食奇缺,而不得不默许灾民变为流民。为救济流民,救灾委员会采取了如下几项措施:一、由省府出面向陕、鄂、皖等省交涉,求其允许河南灾民入境并赐予安置;二、指定管理流民计划,令各县对确无生路的灾民,加以登记编组,发给证明文件,然后准许出境谋生,并在沿途指定人员管理或派员护送,以免滋扰。三、在洛阳组设办事处,与潼关火车站一起专门办理赴陕灾民的运送事宜,并由省府出资在潼关火车站发放救济费,灾民每口发给伙食费 5 元。最终的移民结果,由省府遣送在洛登记赴陕灾民约计 318,500 余人;由各招待所遣送入鄂者 21,966 人(另有自主赴鄂者10万余人)。与此同时,省府还命令前线各县,须“切实督饬所属团队协同国军,在通往地区地点设哨盘查,制止良民逃往敌区”。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