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 | |
高铁呼吁户籍改革 | |
http://www.CRNTT.com 2013-02-27 09:09:02 |
解放日报发表知名财经评论人叶檀文章表示,户籍制度阻碍高速铁路红利大规模释放,成为中国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拦路虎。一方面通过先进的基础设施鼓励人与物自由流动,另一方面以原始的户籍制度抑制人口迁徙——制度性悖论卡住中国改革红利的脖子。 文章分析,一步到位放弃户籍制度是不现实的,户籍制度背后附着的是公共保障红利,解决之道是务实求真,中国的户籍制度改革可以率先在已经实现公共服务与基本福利均等化的区域实行,实现效益最大化,而成本最小化。 首先,在一线城市实行户籍互通。以东部沿海地区为例,北上广深的公共福利相差无几,一线城市完全可以率先实现户籍互通。很难想像,一个在深圳定居的私募基金经理,非要哭着喊着到北京居住,因为两地机会相差无几,一线城市的居民选择在何处居住完全取决于对当地资源的把握,以及对各个不同城市环境的偏好。 大城市人口、环境等内在压力紧张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有两条释放途径:或者,以无数卫星城建立庞大的城市群,在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地区,有足够人口、资源,完全有条件建立众多卫星城市。城市群内部取消户籍限制,事实上,这些周边的卫星城均属于大城市的溢出范围;或者,维系原有的户籍制度,把认为不符合城市所需的人口拦在城市之外。 目前,大城市人口聚集、交通与环境恶劣已经到了难以容忍的地步。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1月20日联合发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末北京常住人口2069.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50.7万人。其中,在京居住半年以上外来人口773.8万人,增加31.6万人,常住人口增加量还是近两年较低的数据。上海的数据更可怕,2月19日上午召开的上海市政府召开全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会议数据显示,2012年,上海常住人口达到2380万人,比2011年增加33万人,增长1.4%。其中,户籍常住人口1420万人,增加8万人;非户籍常住人口960万人,增加25万人。 对于这样的巨型城市,尽快扩展到廊坊、昆山、嘉兴等小城市,建立星罗棋布的特色卫星小城市,才能缓解燃眉之急,就像日本的东京、加州的旧金山地区一样。建立卫星城,最重要的是突破现有的行政与户籍制度,否则,城市群将被户籍、区划绊住脚。 同理,在基础设施与公共福利相近的中部城市,如长沙、武汉、郑州,当地的居民可以实现户籍自由流通,自由迁徙。这些地区人口众多,放开这些相近地区的户籍,成本低而收效大。 |
【 第1页 第2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