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头条新闻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城市服务业与生机

http://www.CRNTT.com   2013-04-02 09:26:49  


 
  ■ “以业控人”是南辕北辙
 
  服务业分为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相对来说,较高技能的劳动者更多地集中在金融、贸易、咨询这样的生产型服务业里。在我们掌握的劳动力市场调查数据里,如果将劳动者所在行业区分为体力型服务业、制造业和脑力型服务业,在更多用脑的专业服务业里,人均受教育年限为13年,而在制造业里,这个数据是11年,体力型服务业的人均受教育年限是10.8年。
 
  大城市对于大学毕业生有吸引力,有利于发展现代服务业。城市应该更多地欢迎那些受过良好教育的高技能者这种想法是可以理解的,但问题在于,这是否就意味着应该采取政策去“挑选”劳动者,限制低技能者落户本地呢?有些城市出于直觉,认为应该“以业控人”,在城市里要“淘汰落后产能”,有些城市甚至采取切实措施,“清理低端产业”。
 
  主张“以业控人”的人忘记了一件事,那些目前已经到城市来的人们,绝大多数人是因为城市对他们有需求才来的。这些外地人的失业率远远低于本地居民,若不是因为有对于他们的需求,他们找不到工作,也就不来了。
 
  有人可能会说,产业升级了,就不需要低端劳动力了。这是一个巨大的认识误区。真实情况是,高技能者和低技能者在一个城市中是“互补”的。在一个生产单位里,既需要工程师,也需要清洁工。另一种情况是,一个城市的产业不断升级,高技能劳动者的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的同时,其产生的消费性服务需求(餐饮和家政)也在不断增加。
 
  在不同的城市之间,通常是更大的城市劳动生产率和工资水平更高,那么,是不是大城市就需要更少的低技能劳动者呢?我们的数据分析显示,恰恰是因为高技能劳动者在生产和生活中带动了对于劳动者的需求,总体上来说,更大的城市中从事体力型服务业的劳动者比重更高。
 
  同样道理,即使在美国,高科技产业和制造业的发展也同样带来对于服务业的需求,其中,服务业的很多从业者只有高中以下的教育程度。美国的研究发现,每一个高科技产业的就业可以带动5个其他行业的就业岗位,其中,2个是相对高端的服务业(比如医生和律师),而另3个则集中在消费型的服务业(如售货员和餐馆服务员)。制造业对于就业的带动力相对较弱,1个制造业就业岗位的增加仍带动1.6个本地服务业的就业。
 
  ■ 挑选劳动力技能的后果
 
  我们运用中国数据所做的分析显示,与小城市相比,大城市的制造业和体力型服务业中有更高比重的劳动力是大学毕业生。对此现象,可以说是“横看成岭侧成峰”。一方面,大城市劳动生产率更高,理应其所有产业都有更高的比重是大学生。换言之,同样的行业,大城市的产品或服务质量实现了升级。另一方面,这其中恐怕还有低效率的问题。
 
  由于各个城市都给予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人(或一定技术职称的人)获得本地户籍的优先权,在户籍与福利挂钩的情况下,高技能劳动者受到了留在城市的鼓励。结果相对于低技能劳动力来说,高技能劳动力容易在大城市“供给过多”,于是出现大学生“工作难”的现象,大量“低层次就业”的现象出现,大学生在做银行柜面的工作,大学里的秘书甚至是研究生毕业。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