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 |
电力体制改革是中国改革新的地平线 | |
http://www.CRNTT.com 2013-04-11 08:53:10 |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电力体制改革研究组与国网公司的有关电力体制改革论点的不同,目前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其一是能力建设问题,即建立什么样的电力体制才能更好地保障新一轮城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其二是利益分配问题,即电力体制改革如何使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电力生产者、电力消费者和国家电网的多数利益获得新的平衡;其三是效率问题,即以何种方式组织中国电力生产力更为有效。这种战略讨论,应该对事不对人,凝聚了共识,就应该加强合力改革和建设。 其中一方认为:国家电网要维持超越规模经济界限的企业垄断,才能更好地满足中国能源快速发展的需要。显然,这一方认为,维持国家电网现有的运作体系足够为新一轮城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保障;电力体制改革需要维持国家电网的总体利益,电力调度体系仍宜置于国网管理内部组元,对地方政府不能放开电力经营权,对电力生产者和消费者直接互动持有保留态度;而认为坚持输配一体化、调度电网一体化是组织中国电力生产力最为有效的组织模式。对此,有观点认为,市场经济的国家以带有计划经济遗迹的国网公司模式来解决市场经济发展所需的电力能量,这在世界大型经济体内还没有先例,也不可否认,行政主导的国网公司应对应激需要具有不可否认的优势,但应该说它的长期发展难以延续。客观地说,对于上述观点,国网公司一方也在不断完善,积极研究各种新型电力产业模式,思考智能能源的发展空间和可能性,我们不能苛求昨天,应该加快构建面向未来的共识。 作为另一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电力体制改革研究组认为,现阶段,中国电力体制改革的主场应该是发展市场经济和智能能源体系。面对中国生态环境的恶化和能源需求的旺盛增长,电力产业分权、放权势在必行,推动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是实现中国电力生产和消费革命的理想道路。电力产业的中枢地位也应该从电网为王转变为电力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互动,实现13亿电力消费者与电力生产者两端对称的直接互动,推动占全国70%电力消费的200万大用户进入电力市场直接交易;积极经略多能互补、多联产的电力生产市场;加快实现电网公司从单边垄断经营转变为居间提供服务;实现从不平等的电力社会模式转向柔性生态化的电力社会模式,发展能源互联网,参与全球新产业革命的高端分工。为200万的国内电力大用户发放有关电力市场交易牌照;为3亿电力用户提供智能用电政策支持,扶持其中3000万以上的用户开展广泛的创新活动! 显然,大力发展智能化、分布式、多网融合的能源网络是保障新一轮城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新一轮城镇化建设实际上为新一轮中国产业创新揭开序幕,电网本身也是发展新技术新服务的公共平台,分布式智能能源网络将为新技术新产品应用提供广阔的生存空间和激活竞争机制,电力体制改革变革也将带动内需经济转型和新产业革命,一举多得、事半功倍;发展13亿电力消费者与电力生产者两端对称的直接互动的智能网络体系,是组织中国电力生产力最为有效的组织模式,也是提升电力产业效率根本所在;电力体制改革将增强中央政府的战略政策的主导力量,电力调度、规划职能需要与国家电网分立并置于政府监管之下;应该有效放开地方政府的电力经营权;实现电力生产者和消费者直接互动。 无论双方何种立意,各方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发展中国电力能源产业,在发展的利益上是相通的,这个讨论也是有益的。同样,电力市场创新经济也将最终吸收电力公社的运行体系,并将推动电力经济达到历史新的高端结构。电力消费终究是被电网控制的劳动形式应该获得改变,这是中国能源低效的根本原因之一,改革需要从建立需方生产力入手。为此,电力体制改革需要电力生产者和消费者互动平台的集成。国家电网的观点也具有进化的历史条件,双方在推动电力新产业革命方面都是积极的。 这就需要进一步推进电力产业的政企分开;优化电网规模,实现电网从集权垄断型到服务型的职能转变;实现从不平等的电力社会模式转向智能生态化的电力社会模式;积极推动新产业革命和构建新的产业制度。 就电力体制改革的格局而言,也有三个:一是按照自然纬度的特点,组建若干跨产业、跨平台、股份制、大众参与的电力、燃气、热力等新型能源网络,实现中国能源网管理的高效进化,这是比较理想的高端模式;二是保留一个经过业务转型并集中从事输电等业务为主的国家电网,其他业务实现竞争性分工运转;三是重组为多个区域性电网企业,分区运营电网业务,并因地制宜地与其他能源网融合发展,形成新的智能能源发展集团。无论电力体制改革以何种方式展开,明天的电力产业机遇比今天更大;电力从业人员的发展空间比今天还大;电力产业的利益比今天更大。为此,主张应以制造更大的增长体系和文明能力兼并和重组目前的中国电力体系为新一轮电力改革的战略坐标点。 |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