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 | |
复旦投毒案:因琐事杀人带来什么反思 | |
http://www.CRNTT.com 2013-04-20 10:32:44 |
实际上,构成毒杀案的元素并不罕见 “因琐事不和起杀机”并不孤立:近年的校园杀人案动机皆是所谓“琐事” “琐事引杀机”看似难以理解,但其实这样的动机并不是孤立的存在于这起案件。实际上,常人眼中的琐事也许在凶手眼中并不一定无足轻重,近十年来发生在国内的几起比较著名的校园杀人案的杀人动机都是“琐事”。 2004年的马加爵案,起因就是他和同学打牌时发生争执;1997年北大铊投毒案是因为王某与朋友关系趋冷,便起杀心;2007年的中国矿大的铊投毒则是因为常某对三名同学心生不满便向其投毒;2012年年底的安徽医科大学图书馆砍杀案也是如此;刚刚发生在南航的案件起因则是被害人蒋某敲门打扰了袁某玩游戏... “舍友相弑”也不少见:统计显示75%的杀人案都发生在熟人之间 此次复旦投毒案,不少人都感慨舍友间“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认为舍友相弑在感性上难以接受。但感性归感性,现实中,杀人案多是发生在亲近的人之间,原因也很简单,接触越多,越可能产生矛盾。 根据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塞尔.雅各比教授在《杀戮欲》一书中披露的数据:对纽约市从2003年到2005年杀人者的研究发现,四分之三的杀人者认识受害者。全美国的多项犯罪报告也进一步确定,大多数的杀人案都发生在朋友们和有人际联系的人之间。 而宿舍关系还是中国高校人际矛盾的重灾区,根据对华中师范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12所高校做的调查显示,有57%的大学生对寝室关系表示不满意。前文提到的几起校园杀人案也多是发生在舍友间。 “投毒”的方式不稀有:投毒杀人在高智商人群中多见 投毒杀人成本低,又不易被察觉,这种方式常被高智商人群视为最简单隐蔽的杀人方法。除了前面提到的清华、北大和矿大的毒杀案,还有更多的例子,2011年在美国新泽西40岁的李某也使用铊毒死了她的丈夫,而李毕业于北大其丈夫毕业于清华。 此外,高智商人群使用毒杀的另一原因就是获取“稀有毒药”的便捷性,在“复旦投毒案”和之前的“朱令案”里,毒药都被怀疑来自学校的实验室,而嫌疑人由于学习或工作需要可以很轻松的接触获得这些有毒物质。 “两面性”也是凶手们“最常见”的心理特点 最后一点,不少人认为嫌疑人林某成绩优异,虽然学习医学是迫于父亲期望,但其怀有“医乃仁术”的理念,所以不太可能投毒;不过与表达救死扶伤理念对应的是,林某也曾说过“要有一种执着:骂粗口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唯有武力“这样明显具有暴力倾向的话...根据林某在网络上发布的信息显示,这种“两面性”其实一直存在。即便在投毒后也是,他不但多次去医院看望黄某,还曾陪伴安慰黄某的家人。 对此,中国公安大学的犯罪学教授李玫瑾分析林某的行为认为:“他是经过了强烈的心理斗争,有悔悟,有挣扎、有痛苦,为什么要主动发短信提醒师兄?他是意识到事态太严重了,完全超出了他的预计。”不止林某,在之前的马加爵案,药家鑫案,凶手们其实也都表现出了强烈的“两面性”,而相比“两面性”的凶手,真正“坏的彻底”的反社会人格更鲜见。 |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