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 |
结构性减速与中国经济发展路径升级 | |
http://www.CRNTT.com 2013-08-07 08:42:04 |
二、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潜力与新红利 文章分析,尽管中国经济经历了30多年的快速发展,但仍然具有维持较高增长的潜力,原因有三个方面: 第一,中国仍然是一个贫穷的国家。2011年中国人均GDP水平仅达到美国的18%,通过努力,中国经济完全有望达到日本、韩国等资源约束型国家的发展水平,即人均GDP水平相当于美国的75%。可见,18%起步的中国经济,发展空间仍是非常大的。 第二,中国经济是一个大国经济。中国有巨大的腹地,中西部仍有大量待发展的区域,这些区域经济发展动力十足。大国经济,不同于日本、韩国等相对的小国经济,从长期来看,中国完全可以走上不依赖外需的发展道路。 第三,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原动力仍然存在。今天的中国社会,改革的呼声仍然是巨大的。这种改革动力完全可以被新一代领导人所凝聚,形成一股新的推动改革的力量。通过深化改革,完善体制机制,如消除垄断和不合理行政干预等障碍,这方面潜力非常大。 不仅如此,中国经济发展仍然存在诸多可资利用的新红利: 一是人力资本红利。人口结构的变迁减少了未来劳动供给,但人力资本的提高可以使有效劳动免于严重下降。2011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出现下降,表明劳动力开始减少的“拐点”出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劳动主要是通过与人力资本或技术结合成有效劳动在生产中发挥作用的。因而人口变迁带来的劳动力数量减少,可以通过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或技术革新的采用得以弥补。事实上,中国人均受教育水平近年来飞速提升,20—24岁的人口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从1980年的0.9%上升到2010年的26%,略高于法国、瑞士、挪威等发达国家。 二是消费红利。劳动成本的上升在推动经济成本的同时,也有助于经济进入消费驱动型经济增长阶段。刘易斯拐点的到来,虽然会对中国经济形成消极影响,但实际工资上升是经济体均衡发展的关键环节,实际工资水平上升、政府税基扩大和税收增加、企业的高投资率形成了经济的良性循环。更高的工资往往能够带来更高的需求,从而激发消费以促进经济增长。同时,人力成本的上升将促使企业广泛研发或采用劳动节约型的技术创新,从而促进产业结构转型。 三是空间红利。经济的结构性问题在制约经济均衡稳定发展的同时,也为经济发展提供了缓冲空间。中国东、中、西区域经济增长呈现突出的不平衡特点。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发达地区可能会拖累发达地区,然而,地区差异也有益于应对外来冲击、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发达地区的先进产业结构可以通过雁行模式促进不发达地区的产业演进,不发达地区为发达地区淘汰的产能和产业提供落脚点和新的发展起点。 |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