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头条新闻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商业银行变革盈利模式方能自救

http://www.CRNTT.com   2013-08-23 08:35:04  


国内商业银行的变革和调整迫在眉睫
  中评社北京8月23日讯/商业银行“一手拿着抵押品,一手又要高回报”的“鱼与熊掌”兼得资产运作方式将成为历史。《经济观察报》日前登载银监会“三个办法一个指引”(流动资金管理办法、固定资产管理办法、个人贷款管理办法和项目融资业务指引)起草专家之一杜静的评论文章“商业银行变革盈利模式方能自救”,全文内容如下:

  当前,中国商业银行的盈利广受诟病。一方面反映的是社会对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背离态势的思考。另一方面揭示的是经济运行中结构性矛盾和机制性弊端等深层次问题,在特定领域、特别环节和特殊时期的具象表现。就是说,在经济发展呈现整体性、趋势性和持续性上升态势中,长大并裹挟的商业银行透支性盈利模式,其盈利状况与实体经济的反差,在经济运行下行背景下,体现的更为明显、更加突出,更不合理,对其变革和调整迫在眉睫。

  ■ 透支性盈利模式的路径

  商业银行的透支性盈利模式,主要是通过三个路径来完成或实现的:

  路径一:通过不良资产核算和形态的人为控制,减少当期成本,透支未来利润。到今年六月末,中国银行业不良资产率为0.93%,绝对额控制在6000亿元以内。如果单从数据上分析,毫无疑问处于全球领先水平。但不能理解和解释的现象是,在如此低不良资产率且全部金融资产(M2)包括社会融资净增加量均以15%左右速度增长的情况下,社会流动性却出现紧张的现实。这说明一方面金融资产推动实体产业资产的效率在下降;另一方面,金融资产与实体产业资产的融合,从银行业盈利的角度来讲,正滋生出危及经济、金融运行安全的“病灶”甚至“毒瘤”。

  其本质表现是,以资产的各类(总量、期限、利率、品种和手段)结构性错配,延缓不良资产发生,甚至以增量的金融资产维系已经“病入膏肓”或不复存在的实体(极端地说已具备破产条件)产业资产运转。可怕的是,不论出于什么目的、用什么方式、以什么形式,只要维持这种状态的存在,商业银行就能获取收益(企业被动增加账面债务)。商业银行把经营中本应承担的时期性损失,反倒转化成了持续性利润。

  路径二:通过资产杠杆的人为加“长”和组合变异,增加“杠杆化”寻租收入,透支社会利润。当前,中国金融总量是美国的约1.5倍,M2占GDP的比重已经跨过200%的高位,美国稳定在73%左右,欧元区控制在102%左右,基本没有本土经济资源的日本也只有160%左右。与此相对应的是,中国债务总额占GDP的比重(衡量一个国家经济杠杆水平指标),从2007年时的162%上升到了2012年底的214%,已经落入“5—30法则”的警示区间(指5年内一国总债务占GDP的比重提高如果超过30个百分点,则可能走向金融危机),说明中国货币超发已是不争的事实。问题的关键在于,已经付出“拉长和放大”杠杆的代价,并没能对中国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的调整,带来和产生实质性影响、变化与冲击,而是更多地体现在了增强银行业“杠杆化”寻租能力和水平上。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