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头条新闻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梁漱溟之子:回忆父亲在邹平的日子

http://www.CRNTT.com   2014-02-25 14:11:45  


1934 年,从事乡村工作的若干团体领导人及专家学者在邹平合影。右一为梁漱溟。
  中评社北京2月25日讯/ 在梁漱溟诞辰 120 周年的许多纪念和研讨活动中,常常能见到他的两个儿子梁培宽和梁培恕的身影。两位老人都已退休多年,但又没有真正退休,他们现在的“工作”,是研究自己的父亲。两兄弟性格迥异,从他们家里的布置就能看得出来。哥哥的屋里堆满了关于父亲的各种资料,几乎没有多余的摆设;弟弟的家则经过精心布置,墙上挂了许多家族老照片。他们在工作上也有分工,梁培宽细心,所以以编文集为主,梁培恕喜欢发表意见,传记就由他来写。目前他们一个在编《回忆昔日师友》,一个在写关于父亲的第三本传记。

  1932 年,梁漱溟创办的邹平乡村建设研究院步入正轨,两兄弟也被接到邹平,当时他们年纪虽然很小,分别读小学和幼稚园,但也成了这一著名的乡建运动的亲历者。研究院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乡村建设研究部,招录大学或大专毕业生,学制两年,主要教材是梁漱溟写的《中国民族自救之最后觉悟》和《乡村建设理论》,学员毕业后分配到实验县任科长、辅导员等职务。第二部分是乡村服务人员训练部,主要在当地县乡招募学员,学制一年,毕业后回原乡服务。凡是研究院的学生,不要学费、管吃管住。第三部分是乡村建设实验区,以邹平为实验地,后改为实验县。

  梁培宽回忆道,那时的农村,早婚和缠足还很普遍,因此移风易俗是研究院的一项重要工作:“我记得有一个小学女同学已经结婚了,县里就有人来找她谈话,最后怎么处理的不知道,那时候还没有婚姻法,也不能让她离啊。”梁漱溟有时候会到研究院学生所在的乡里视察,下乡的交通很差,坐的是农村那种运肥料、庄稼的大车,“两个轱辘,木轱辘外面包层铁皮,颠得很厉害”:“父亲说,有一次路远,一天到不了,就要住店,大车店,那是他第一次住大车店,是一个很大的房子,进去之后,一边是拉车的马、骡子,一边是大炕。夜里牲畜在小便,听起来像下雨,大便也听得见,还会叫,味道就不用说了,印象很深刻。”梁培恕说:“很多人说我父亲搞乡村建设,是向往田园生活,不是的,他说他生长在城市,是为了国家,决心去乡村。”

  美国汉学家艾恺写过一部名作《最后的儒家——梁漱溟与中国现代化的两难》,梁漱溟此后一直被称作“中国最后的儒家”,不过不久前,艾恺在腾讯书院和外研社举办的“梁漱溟诞辰 120 周年纪念讲座”中又对自己的观点提出了修正:“尽管我在向西方介绍梁漱溟时,多称他为哲学家,现在我觉得应该强调他的另外一面,他最主要的历史角色是一个活动家。”梁漱溟最后一次在公开场合露面,是 1987 年中国文化书院召开的“梁漱溟学术思想国际研讨会”,当时他大声强调自己不只是有思想,“我是一个要拼命干的人,我一生是拼命干的”。邹平实验从无到有,乡村建设从理论到实践,就是他“拼命干”的最好证明。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