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 |
东亚奇迹对实现中国复兴的启示 | |
http://www.CRNTT.com 2014-03-16 09:28:25 |
第四,日本、韩国、中国台湾战后均用了30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完成从以农业人口为主的农业社会到城市社会的转型(表),并以可融入的市民化奇迹般地避免了历史上早期工业化国家和现代拉美地区及南亚地区国家的普遍贫民窟现象。新加坡和中国香港这两个大都市经济体则通过政府超大规模地提供基本国民住宅的办法,也避免了城市贫民窟。[1]这样东亚经济体由于农村人口比例很小,城乡收入差距不大,城市中又没有贫民窟,从而实现了国民基本权利的均等化。这样人的城市化市民化就为经济和人力资本的不断升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五,日本、韩国、中国台湾这三个典型的城乡经济体,在从低收入向中等收入和高收入转型过程中,并通过制度安排和政策调节始终将贫富差距控制在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上,从而名副其实地实现了包容性增长。新加坡、中国香港这两个完全没有自然资源的孤立城市,为了吸引外来资本和资源以立足,长期实行低税政策,再分配调节力度明显弱于非孤立城市的正常国家和地区,因而基尼系数较高,但仍与拉美国家的高度两极分化不能相提并论。 综合以上五条,我们可以看到,以上五个东亚经济体所做到的,恰恰是世界银行“增长与发展委员会”报告的标题,即可持续增长与包容式发展。因为可持续增长才能实现追赶以不断缩小与最发达国家的差距,而包容性发展则是持续增长的必要条件。如内生增长理论揭示,当增长越来越依赖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依赖人力资本与无形资本的时候,人的普遍素质就越来越扮演中心的角色。这就需要给予社会上的绝大多数人尤其是他们的后代有平等的竞争机会,能够以自己的勤劳、智慧和创造致富。这在从农业社会向工业化、信息化的城市社会转型的发展中二元经济结构国家,就意味着要能在大大减少农业人口的基础上发展规模经济的现代农业,同时又能保证农村转移人口能够普遍就业、住有所居和融入城市,平等地享受市民权利。但是,这在发展中国家又恰恰是最难做到的。 那么,为什么东亚五个经济体,特别是同为从农业社会转化而来的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做到了?它们抓住了什么不为人关注、而又对成功转型至为关键的链条呢? 东亚经验的第一条,即对外开放和实行市场经济体制,恰恰是我们改革开放以来所做的事,也是中国这30多年来发生巨大变化的原因。不过,正如世界银行在报告中总结的,坚守这些新古典理论的建议对于增长是必要的,但并不足以赶上发达国家。因为二战以后,搞市场经济和融入国际经济体系的发展中国家也很多,但成功现代化的却是凤毛麟角。 东亚经验的第二条,也是我国做的最成功之处。我国50年代初的土地改革虽然过于激进,但属于最彻底的均分土地的改革则无疑。在经过后来集体化的曲折和弯路之后,80年代初的家庭土地承包是一场最公平的均分土地运动,对于后来农产品供给的丰裕、农民逐步从土地上解放也起了奠基的作用。 东亚经验的第三条,即有效和有为的政府,一方面以发展主义为导向积极推动经济增长,保持较高的投资率,另一方面提供经济追赶不可缺少的公共产品,如国家安全、社会秩序和公共财政金融政策的稳定性,避免经济的大起大落和巨幅震荡,应当说也正是中国的强项和过去的成功之处。今后需要的是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和人们公民意识的增长,国家如何与时俱进地推进法治化和民主化。 |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