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头条新闻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受灾民众怎不一早搬离鲁甸震区?

http://www.CRNTT.com   2014-08-05 11:03:08  


鲁甸青壮年多外出打工,留下老人和孩子
 
  另一条路是,留守人群随迁进城,鲁甸就是外出务工大县

  当地媒体“昆明信息港”的记者在灾区日记中记录了这样一个场景,“在路边,我偶遇了一家五口。老人留守在龙头乡老家,年轻夫妇在广州打工,带着两个孩子。听闻家里遭遇地震,夫妇连夜从广州赶回,老父亲也从家中出来迎接,终于在半路碰头。尽管家中所有物品都所剩无几,但亲人还在,一家人擦干眼泪,往家的方向继续前行。”这个场景绝非特例。根据鲁甸县政府的资料,2010年,该县累计转移输出务工人员11.43万人。而该县2013年春耕时候的一个报道就称,“目前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多离开土地,做了产业工人,留守农村耕种土地者多为年老者或妇女,烤烟种植收获需人力较多,现有劳力(老、弱、幼)无法适应其劳动强度,因此大部分群众不愿意种植烤烟。”

  所以,目前的情况是,留守的老弱病残幼等人群作为主体直接面临着这样的自然灾害。而如果他们能够冲破障碍,顺利地随迁到城里,自然也就能够避灾。

  两种出路是互补的,都需从更高层面的“国土规划”来避灾,而不是脚痛医脚头痛医头

  每每谈及地震防灾问题,人们都会提到自然灾害频发的日本;而每每提到日本,人们又多会提到日本的房屋抗震标准,亦或是训练有素的防灾体系。其实,这些都是更为微观层面的东西。较少被谈又常被忽略的一个事实是,1959年发生的伊势湾台风,死伤惨重,以此为契机,日本改变了自己的防灾体系,建立起《灾害基本对策法》,彻底摒弃了以前的重在灾后的思路。而这套法律中就包含了“国土规划”这一层面。所谓的“国土规划”可以这样定义:是决定国土空间发展框架的10年以上的长期基本规划,对其它部门规划具有指导性,对在国土上主要经济活动和国土资源等经济要素进行综合配置的规划。日本把防灾纳入1962年的国土综合开发规划中。1974年设立了国土开发厅,主管国土开发和防灾。

  此外,某种意义上,“防灾化”和“城市化”也是同一进程,因为城市的意义之一就在于如何让人生活得更加安全。而不管是整体移居城市还是随迁到城市,也都涉及到城镇化议题。并且解决问题,鲁甸这样的贫困县根本没有财力,起码应该在省一级统筹。

  在我国的防灾体系中的确需要“国土规划”。鲁甸山区的问题也绝非一地之祸。地质灾害频发、自然条件差以及贫困等问题都在川滇多地出现。而根据学者孙力舟的考据,17世纪末到19世纪中期,全国人口从不足1亿增长到4亿以上,平原地区人多地少,土地矛盾尖锐,不少人就迁入山区、河谷,到那“跑马溜溜的山上”。而此前,川滇一代虽然屡屡记录有地震,但是人烟稀少。随着人类不断在山区繁衍,人工活动越来越多,对土地的破坏也越来越厉害,地质灾害也就越来越严重。所以,是时候进行一次高层次的统筹规划了。

  结语:贫穷、灾害、破坏式开发,就怕陷入到恶性循环的怪圈中。“平时若灾时,灾时若平时”,讲究的是从大局上防灾,运筹帷幄。所以,搬离地质灾害多发区,确实是一个值得认真考虑的议题。

  来源:腾讯评论今日话题2014年8月5日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