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头条新闻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中国版马歇尔计划缘何成了中国难题的新解药?

http://www.CRNTT.com   2014-11-09 11:12:53  


随着中国参与全球化进程越来越深,而在经济进入新常态后,谋求转型升级需要加强与世界的更多联系,借鉴马歇尔计划的提法由此在中国浮出水面。
  中评社北京11月9日讯/2014年亚太经合组织(APEC)领导人会议日前启动。在“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经济创新发展、改革与增长;加强全方位基础设施和互联互通建设”三大议题外,“中国版马歇尔计划”迅速升温成为焦点话题。

  上海证券报发表财经评论人周子勋文章称,所谓“中国版马歇尔计划”,是指中国建立在“一带一路”规划基础上,面向东盟、中亚等地区的对外投资和发展计划。去年9月和10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分别在中亚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在东盟提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今年7月15日,金砖国家发表《福塔莱萨宣言》宣布成立金砖国家开发银行; 上月24日,由中国推动、包含21个首批意向创始成员国的代表签约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这一系列相互联系的战略安排被有关机构归纳为“中国版马歇尔计划”的重点安排。

  近年来,随着中国参与全球化进程越来越深,而在经济进入新常态后,谋求转型升级需要加强与世界的更多联系,借鉴马歇尔计划的提法由此在中国浮出水面。作为经济合作对话论坛,APEC刚好给中国提供了与世界经济高度联系的窗口和平台。时隔13年,中国再次主办APEC会议,可以利用“主场”优势,推动建立亚太伙伴关系、激活亚太地区自贸区、促进经济创新、改革与增长等。

  文章表示,当前的中国经济正处在多种矛盾之中:既要让储蓄率和投资率下降,又要保持经济增长;既要调结构和促转型,又要顾及产业发展和提升就业;既要扩大内需、力促消费,又须严控信贷;既要加大城镇化进度,增加房地产建设,又要严控地方财政风险和房地产市场风险;既要改革人民币汇率机制,又要维持外向型经济、吸引外资等等。如何有效化解这些矛盾,同时又兼顾中国未来的长期发展,从战略上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显然还得在寻找新增长动力上下功夫。对此,当下的共识是,未来中国经济应在两个方面寻求突破:一是加大对外投资,尤其对非洲地区的大规模投资;二是强化产业升级,提升“世界工厂”的产业等级和技术水平。

  与前一个突破相对应的,正是“中国版马歇尔计划”。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版马歇尔计划”有化解过剩产能、为外储管理提供最适合途径一举双得的战略意义。

  文章认为,产能过剩是当下困扰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运行的突出矛盾,中央已出台多项从国内角度来化解产能过剩的政策;然而,向外转移产能也是治理产能过剩的高招。

  利用产能输出化解产能过剩,在历史上早有先例。当年,美国“马歇尔计划”和日本制造业产能输出,就是其中的代表。1948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对外援助法案》,利用其生产过剩的物资援助欧洲国家,开启了“马歇尔计划”。该计划把信贷援助转化为商品输出,刺激了美国的工业生产和对外贸易,为保持战后美国的经济繁荣发挥了积极作用。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为缓解国内制造业的产能过剩,日本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投资,采取了以比较优势为基础、顺贸易偏向的投资战略,有比较劣势的产业部门渐次外移。至8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国内传统制造业企业加快对亚洲“四小龙”、东亚等国家和地区的海外投资,向海外转移过剩产能。在此过程中,日本不仅形成了母国与投资国之间的垂直分工,带动本国技术和设备出口,而且通过大规模的海外投资,推动制造业结构发生巨变,转向具有高附加值的金属工业、化学与机械工业,形成了以重化工业为核心的制造业结构。对于中国而言,美国与日本向外转移产能的过程值得借鉴。 


【 第1页 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