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 |
白沙瓦惨案:谁之殇 | |
http://www.CRNTT.com 2014-12-19 11:05:02 |
源于本土的迪奥班迪派思想,是巴塔发动“圣战”的另一个重要宗教基础。迪奥班迪派创始于19世纪的南亚次大陆,它最初的目的是,在整个英属印度地区打击侵害穆斯林利益的个人和团伙,维护穆斯林的正当利益。在以宗教信仰为基本准则的印巴分治方案实施后,“清真之国”巴基斯坦得以独立建国,以穆斯林联盟为首的各种伊斯兰宗教政党、宗教势力深深卷入到了国家政治生活之中。 齐亚·哈克将军执政时期,适逢苏联入侵阿富汗,巴基斯坦选择了亲美反苏的战略立场,迪奥班迪派势力不断膨胀,影响力与日俱增。与此同时,该派教义中关于暴力使用如发动“圣战”运动的内容日渐丰富,整个教派呈现出不断极端化的趋势。更为重要的是,这种严重异化和极端化的原教主义思想,在主要分布在巴基斯坦北部的阿富汗难民群体和当地普什图人中迅速蔓延开来。众所周知,阿富汗塔利班组织的创始成员,大都来自位于巴基斯坦的难民营和宗教学校,而这两处都是迪奥班迪派思想的滥觞之地。作为阿富汗塔利班的分支,巴塔受迪奥班迪派的影响更深。 更为悲剧的是,苏联入侵阿富汗时期,靠近巴阿边境并主要由普什图人居住的白沙瓦,不可避免地成为了反苏“圣战”的中心。 民族之殇 阿富汗号称是“帝国的泥淖”。尽管如此,在历经帝国铁蹄的蹂躏之后,阿富汗的现代化进程始终都是曲折甚至反覆的。普什图族的人为割裂,伊斯兰宗教文化的共同属性,相近的历史经验和社会记忆,更是使得这种影响早已超越阿富汗国界,蔓延了毗邻的巴基斯坦尤其是其西北部地区。 1893年11月,阿富汗巴拉克扎伊王朝的拉赫曼国王被迫接受了划定阿富汗与英属印度边界的《杜兰协定》。据此而来的“杜兰线”人为地将阿富汗主体民族普什图人划分到巴阿两个国家。100多年来,阿富汗绝大多数政府和“杜兰线”两侧的绝大多数普什图人,都拒绝接受这条边界线。过去100多年来,“杜兰线”两侧的普什图人依然在宗教、文化、贸易、人员往来等领域保持着紧密的联系。 这种紧密的联系直接所造成的后果,便是“杜兰线”两侧的普什图人同呼吸、共命运,休戚与共,荣辱相关。苏联入侵阿富汗时期,巴基斯坦的普什图人聚居地成为阿富汗抗击苏军的重要根据地,“圣战”武装分子进可攻,退可守,尽占天时地利人和。人数多达300万以上的阿富汗难民群体,既为阿富汗“圣战”输送了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还给巴基斯坦带来了难以承受的经济和安全压力。独立门户的巴塔,难围难剿,剿而不灭,不断发动针对巴军警和民众的恐怖袭击,甚至一度危及巴首都伊斯兰堡的安全。 九一一事件发生后,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盟军,对普什图人主导的阿富汗塔利班政权进行了军事打击。欧美现代化的军事打击,使得阿富汗塔利班武装作鸟兽散,化整为零,溃散到整个阿富汗,溃逃到邻国巴基斯坦北部地区。逃亡到巴基斯坦的塔利班成员,得到当地普什图人的庇护,得以喘息和重振,并滋生出巴塔。作为后来者,巴塔比阿富汗塔利班更为穷凶极恶。 此次恐怖袭击发生后,甚至阿富汗塔利班都发表声明,大力谴责,称巴塔大规模屠杀无辜儿童的行为,严重违背阿富汗塔利班的原则。 |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