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头条新闻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陈孔立:台湾主体意识如恶性发展是灾难

http://www.CRNTT.com   2014-12-21 00:26:17  


 
   台湾主体意识与两岸关系的发展前景

  显然,建构台湾主体意识是要与大陆区隔开来,造成与强化“我群”与“他群”的分歧,这对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显然是不利的。现在的问题是,首先对台湾主体意识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然后才能正确地面对。

  有些人认为建构台湾主体意识,就会导致敌视大陆、“去中国化”,形成“台独意识”和“独台意识”、“台湾主权独立意识”、“独立于中国之外的自主意识”,以(与大陆)对立、对抗和区隔为基础的意识,反对“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反中国大陆、反两岸统一,因此,对于台湾主体意识必须坚决反对,加以消解与重构,或把它包容在中国意识之中。

  我的看法是:台湾主体意识是社会的产物,它的建构与形成是正常的必然的现象。意识是社会的产物,是由于外界事物的作用而引起的,是人们在参与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反映。因此,考察台湾主体意识必须从它之所以能够产生的社会条件进行具体的历史的分析。这里只指出三个要点:

  第一,台湾民众生活在台湾这块土地上,生活在这一特定的社会环境中,他们认同台湾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制度,表明他们与台湾这个群体有归属关系,以台湾为生命共同体,并且以此与不是生活在台湾地区的人们区分开来,这完全是正常的。台湾学者刘性仁指出:“台湾主体意识并没有错,它可以说是一种最原始的本能,一种在地的认同,对于周遭环境的关怀与爱护,这再自然也不过”⑥。我曾经指出:“如果生活在台湾地区而不认同台湾,或不能建立起命运共同体,那么,他们有可能认同中国(包括大陆)并与大陆建立命运共同体吗?”⑦

  第二,台湾问题的由来,最重要的因素是台湾长期维持着一个“代表全中国”的架构,一直保留着“中华民国”的称号,即一个“国”的架构。凡是一个“国”所要有的东西他都有(“总统”、政府、议会、军队、“宪法”、“国旗”、“国歌”、护照等等),为了体现一个“主权国家”,就需要一个作为“国”的主体意识。过去的“中国意识”(那时“中华民国”占据了联合国的席位,在国际上代表中国)和现在的台湾主体意识就是这种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第三,它是现阶段两岸关系的必然产物。两岸关系的发展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参考建构主义理论,大约需要经过霍布斯文化(敌对关系)、洛克文化(对手关系)、康得文化(朋友关系)、家人文化等阶段。⑧目前还处在前面两个阶段,双方有很大的差异与分歧,台湾不可能与大陆相一致,他们感到有必要建构主体意识,与大陆区隔开来,以免“主权受损”,以免“被大陆吞并”。大陆学者周少来写道:“台湾年轻人一般都认为:自己出生和成长于台湾的民主化之后,自由开放的民主多元社会在他们看来是‘理所当然’;年轻一代与大陆更少保持历史和血缘的联系;而在台湾自由多元的舆论环境中,从媒体中所看到有关大陆的新闻报道更多是负面的问题;自己从小所受的教育更加强调台湾的‘主体性’;而对大陆的政治体制介绍则更加突出所谓的‘一党专制’和‘威权发展’的方面。”⑨台湾学者卢伯华指出:“台湾主体意识过时了吗?不!只要中共对台湾的威胁与压力仍在,台湾主体意识就不会消亡。”⑩这就是说,在两岸关系的现阶段,两岸政治制度不同,存在许多差异,在重大政治难题尚未解决之前,台湾建构台湾主体意识显示与大陆的差异是必然的现象。

  关键在于如何正确面对台湾主体意识,这是应当着重研究的课题。对于台湾主体意识是否应当坚决反对?是否可以通过经济文化交流给予阻止或化解?是否可以用中国意识加以取代或包容?诸如此类的问题,都需要作出回答。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