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头条新闻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非常之时货币政策需采取非常手段

http://www.CRNTT.com   2015-09-30 09:19:22  


今年以来已多次降准、降息,为何上述报告仍认为目前的货币政策偏紧?未来货币政策将怎样改变?
  中评社北京9月30日电/9月28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1~8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37662.7亿元,同比下降1.9%,降幅比1~7月份扩大0.9个百分点。其中,8月份实现利润总额4481.1亿元,同比下降8.8%,降幅比7月份扩大5.9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9月底,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发布的《控风险与稳增长挤压下的中国货币政策》的报告认为,当前的货币政策定位为“名稳实紧”,货币增长率维持较低水平,实际利率却始终维持在高位。

  今年以来已多次降准、降息,为何上述报告仍认为目前的货币政策偏紧?未来货币政策将怎样改变?就此,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刘元春和报告发布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范志勇接受了《每日经济新闻》专访。文章内容如下。

  谈经济拐点:生产领域现“通缩-债务效应”

  问:8月份的企业利润出现了较大的下降,您曾说过中国实体经济已经出现了拐点,这是为什么?

  刘元春:中国式的生产领域“通缩-债务效应”已经出现,并成为中国经济的最大“毒瘤”。一方面是工业品通缩仍在持续,PPI已经40过个月为负,特别是8月份PPI负增长进一步扩展至-5.9%,生产领域的通缩现象已经十分严重。

  另一方面,中国企业负债总额已经超过GDP的170%,并依然按照两位数的规模在增长,出现了财务成本增长速度大大超过企业营业收入以及增加值增长速度的现象。

  这个债务率水平已经导致出现一个临界状态,就是说我们前几年借新还旧,现在已经过渡到借新还息。上半年各类负债需要偿还的利息就高达3万多亿元,实际上生产型企业所新增的贷款里面接近60%的规模都拿来还利息去了。所以说在这种通缩和高债务的双重挤压下,实体经济的运行出现一个拐点。

  问:在这种挤压下,企业的运营出现了怎样的变化?

  刘元春:一些企业的经营模式发生了剧烈的变异,表现就是它们开始从传统的生产经营,转向全面债务融资与债务重构的模式。盈利能力下滑,加上财务成本过高导致企业投资行为发生剧烈变异,不仅传统的扩展性投资加速下滑,同时折旧性投资和库存投资也出现大幅度萎缩。其中最为典型的佐证材料就是市场型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已经跌破10%,且90%的固定资产投资属于折旧性投资。

  谈货币政策常规性微调达不到效果

  问:您也说到,目前的债务率较高,所以控制风险是必要的。在这种情况下,是不是应该采取更紧的货币政策?

  刘元春:控风险、去杠杆绝对不是要勒紧裤腰带,控风险、去杠杆与货币政策的宽松定位并不冲突。理论研究以及美国、欧洲、日本的实践都可以证明,所有采取紧缩定位的中性政策在去杠杆过程中都是失败的。

  当前的货币政策必须要有一个最基本的定位,非常之时需要非常手段,常规性的一些手段,依然像老太婆一样这种跚跚而行的步伐跟不上未来的变化,我们的微调永远达不到微调的效果。

  如果我们把“新常态”僵化,总是把经济的下滑归结到制度、改革、工业化、人口红利等等趋势性下滑的力量,认为目前经济出现的问题是供给出了问题,把它单一化,那么就会认为我们的CPI还很稳定,就业还不错,因此货币政策不用调。

  但是一定要记住,现在货币理论,是2008年危机之后产生的大反思,很重要的反思是,传统的盯住CPI和就业的货币政策有问题。所以我们不仅要盯住CPI和就业,还要盯住资产价格、规律,同时还要关注这些参数之间的变异。
 


【 第1页 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