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为实现梯度转移破除阻碍 | |
http://www.CRNTT.com 2016-01-11 08:15:10 |
实现加工贸易梯度转移的必要性 经济参考报发表工信部赛迪研究院世界工业研究所朱帅文章表示,全球价值链结构发生深度变化。改革开放以来,依靠资本、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的投入,中国逐渐融入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成为加工贸易大国。但是,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价值链分工使其自身占据研发、品牌销售渠道等高端环节,而把加工、组装、制造等相对劳动密集度高的产业环节转移到低成本国家。于是中国的发展路径长期被锁定在低端环节,为了突破低端锁定,重构价值链条,中国急需依靠创新与技术进步,在国际碎片化分工的基础上,打造以自身为核心的垂直一体化产业链。 东部沿海地区产业结构亟须升级。经过多年的粗放式增长之后,东部沿海地区的资源、能源、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供给日益趋紧,逐渐开始出现产品竞争力减弱、经济效率下滑、资源环境承载力接近饱和等突出问题。在中国打造以自身为核心的垂直一体化产业链的过程中,东部沿海地区必须起到排头兵的作用,加速推进本地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加大创新研发投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打造以创新产业为主导部门的工业体系。 中西部地区承接条件日益完备。由于生产要素和资源禀赋的差异,各地区之间存在产业梯度差。随着时间的推移及生命周期阶段的变化,生产活动逐渐从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中低梯度地区通过接受扩散或寻找机会跳跃发展并反梯度推移求得发展。与东部沿海地区不同,中国中西部地区的加工贸易直到20世纪末才开始加速。概括说来,中西部地区已具备生产要素成本低、资源能源丰富、投资环境明显改善等优势,积极承接东部沿海地区梯度转移的条件已成熟。 面临的主要阻碍 文章分析,行政区划与政绩考核阻碍区域有效协调。对于东部沿海地区的地方政府来说,一旦大量将低端产业转移出去,将直接导致地方税收减少和就业水平下降。因此,部分地方政府更趋向鼓励企业向本地的次梯度地带转移。针对这种情况,现有的区域协调机制存在明显的激励不足。结果就是全国各地区产业同构化的现象十分突出,缺乏有效的区域分工。 创新产业尚未形成主导阻碍梯度差形成。当前,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尚未到位,以创新为主导的高技术产业尚未形成规模,严重阻碍了梯度差的形成。以浙江省为例,2014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为34.1%,高新技术产业企业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的23%,高新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比重为33.5%,均低于35%,远没有成为主导产业。 基础设施产业配套不健全阻碍承接力度。相比于东部沿海地区,中国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水平仍较为落后,存在总量不足以及区域不平衡等问题。同时,中西部地区的产业配套能力仍较弱。相比于东部沿海地区超过95%的产业配套率,中西部地区的相关产业配套率不足30%,普遍存在物流现代化程度低、融资渠道狭窄、信息化建设滞后、社会管理服务水平不高等问题。 相关建议 文章提出,修订《产业转移指导目录》。现有的《产业转移指导目录》于2012年发布,对解决产业转移过程中出现的产业地之间盲目竞争、产业无序流动、落后生产能力转移等问题,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发挥了应有的重要作用。随着“十三五”规划建议的发布以及《关于促进加工贸易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的提出,为了主动适应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更好地加强各区域间产业链的分工合作,有必要在突出地域优势的原则下对其进行修订。 完善现有区域协调机制。“十三五”时期,应把完善现有区域协调机制作为推进梯度转移的工作重点。在贯彻落实《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国务院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的基础上,加强顶层设计,调和跨区域协同发展的利益关系,实现错位互补。促进梯度配置机制形成。 加速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升级。“十三五”时期,东部沿海地区要积极向制造业中高端环节迈进。首先,增强对高技术产品的政府采购力度,鼓励产业升级。其次,整合资源,实施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加快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第三,建立创新激励机制,加强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最后,提升工业产品质量,推广质量管理模式技术,打造全面质量监管体系。 提升中西部地区承接能力。“十三五”时期,中西部地区要打造承接梯度转移升级版。首先,提高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数量,推广共建园区。其次,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依托重大项目,吸引产业链条整体转移和关联产业协同转移。第三,完善工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通关便利化,结合“一带一路”战略打通国际物流大通道。最后,完善技术研发、产品设计、检验检测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建立信用信息共享机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