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头条新闻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 
中评智库:台湾的“日本情结” 由何而来?

http://www.CRNTT.com   2016-10-17 00:12:50  


表2:资料来自台湾“财政部统计处
 
  (三)经贸交流:台湾对日经济地位有所上升

  日本在台湾二战后的经济发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台湾是典型的外向型经济体,日本一直是台湾重要的贸易伙伴之一,台湾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处于对日经济上的依附性地位。

  自从2008年国民党上台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台日间经济关系也随之发生变化,台日间为了共享大陆的广阔市场更加强调两者相互间的互补性,在基于长期建立的信赖关系上结合成为“台日经济共同体”。特别是2010年台湾和大陆签订了“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后,台日经济关系更加紧密,(如下图表2)原因是一方面是由于日本国内需求饱和,企业陷入经营困局,迫切需要对外合作,台湾由于与大陆签订了一系列经济协定而享有丰厚的经济优惠政策,日本急切需要以台湾作为桥梁说明其开拓大陆市场。另一方面是日本依然拥有世界先进水准的高新技术,台湾企业的产业升级需要日本的顶尖科技和管理经验来帮其实现,而面对大陆的崛起,台湾和日本都感受到其对大陆的经济依赖愈来愈严重,面对来自相同的外部压力,加上内在二者在经济上有很强的互补性,所以台湾和日本选择了共同合作开拓外部市场,除了对大陆的投资,近几年二者也加紧了对东南亚的投资。③2011年台日签署了“台日民间投资协议”,使双方在各自地区投资的资产有了法制性的保障。

  随着台湾与大陆的交往日趋紧密,之前一直是台湾对日本高度技术依赖的地位逐渐改变,台湾企业在与日本企业的交往中拥有了更大的自主权,近几年,台湾企业通过购买日企股票,收购等手段来吸收日本的高新产业技术。可以看出,两者面对大陆的市场与内外部环境的压力,产生出许多共同的利益。

  (表2:资料来自台湾“财政部统计处)
  (http://web02.mof.gov.tw/njswww/WebProxy.aspx?sys=100&funid=defjspt2)

  (四)社会生活:台湾社会生活中的“日本影子”

  除了日据时期的历史记忆现今还影响着台湾人,由于台湾人长期生活在日本元素点点滴滴蓄积的环境中形成了对日本特有的亲近感。

  建筑是凝固的记忆,日据殖民时期的建筑至今许多还遗留在台湾,特别是当时总督府为了台湾能更好地服务于“内地”④的战时需求,在台湾建设了许多基础工程,譬如至今还在灌溉着台湾第一大平原的嘉南大圳,其设计师八田与一至今还是台湾人称颂的对象。还有台湾人生活中早已习惯的日式起居,家里的榻榻米和锺爱于日本的饮食以及平时交谈中都会掺杂些日语比如称摩托车为“outobai”(オートバイ),称计程车司机为“运匠”(うんちゃ)等都是日语的音译。台湾年轻人追逐日本的流行文化,有“小原宿”别称的台北西门町是年轻人喜欢聚集的地方。台湾自身电视媒体也经常播放日本的动漫,电视剧等等,还有专门设立播报日本信息的日本频道,这是除日本以外地区只有台湾设立这样的频道。特别是至今还被台湾人当作检验是不是真正台湾人的标志——是不是吃“蓬莱米”长大?其实“蓬莱米”也是当时日据时期日本人杂交研制的农业品种。在台湾的电影中也不乏带有浓厚日本色彩的电影,类似这样的电影总能勾起台湾人的怀旧情结。上世纪90年代的台湾电影《多桑》,多桑指的是父亲,是日语“とうさん”的发音,电影里的父亲直到临终前的梦想一直是想去日本亲眼看看日本皇宫和富士山。2008年创下台湾票房奇迹的电影《海角七号》;还有2014年的电影《KANO》讲述了上世纪30年代初期,嘉义的一群少年为了梦想拼搏最后打进殖民“母国”最高棒球殿堂“甲子园”的故事,再度引发了台湾年轻人“哈日”的风潮。可以看出,当今台湾人的衣食住行还很大程度上感受于日据时期“建设”台湾的成果,充满了“日本情结”的影子。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