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头条新闻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 
中评论坛:粤港澳大湾区前景与挑战

http://www.CRNTT.com   2018-11-12 00:49:52  


出席论坛嘉宾合影(中评社 侍佳妮摄)
 
  香港中文大学当代中国文化研究中心荣誉研究员凌友诗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出几点建议:第一,分“两步走”,不急于在空间上进行大量的转移和流动,多利用、发挥产业优势;第二,“河套合作模式”是深港之间深度融合的典范,大湾区内可以多借鉴、采用此类模式;第三,经济无法创造真正的认同,大湾区内融合需要有人文的纵深,尤其需要加强香港青年在历史、人文、乡情等方面的培养。

  中信银行(香港)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部总经理廖群发言表示,粤港澳大湾区未来在经济方面的升级非常关键。在“一国”框架下,大湾区内会有更大、更快的融合,融合就会产生效益,就会升级。他提到,大湾区在香港的宣传应该加强,要让香港民众真正瞭解、看到融合之后所带来的好处,特别是香港年轻人,一定要让他们看到未来大湾区在经济发展、就业等方面的前景。

  香港银行学会高级顾问兼香港电台大湾区节目主持人陈凤翔谈到,要重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青年人的推动作用,在创新科技方面,年轻人拥有丰富的想法,可以加强对“企业家学生”的培养,以助力大湾区内创科发展。他还强调,大湾区建设可与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结合,聚焦东南亚,联动东南亚各所高校,提高并船出海的成功率。

  中银香港高级经济研究员王春新最后发言指出,发展粤港澳大湾区的灵魂和主旋律是创新,需要通过创新提取大湾区的“精髓”,将创新科技与产业化结合,加强创新金融生态链等方面的建设。未来香港可单线先行,推动创新科技的特殊通道设置,推动民生金融的发展。他亦提出,为打造大湾区“优质生活圈”,香港可以利用大湾区内的土地优势解决住房问题。

  中评社总编辑兼中评智库基金会执行长罗祥喜、中评社副社长兼中评智库基金会董事王平等参加了此次论坛。

  论坛整理稿全文将在中国评论月刊和中国评论新闻网刊发。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