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头条新闻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 
中评智库:台民意结构性变化与影响

http://www.CRNTT.com   2019-10-12 00:03:41  


 
  悲情意识立基于民众特定时期的历史记忆,因而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记忆的重构以及持续不断的世代更迭,隐含着特定内容的悲情意识的基础会逐步消蚀。同时,悲情动员往往意味着较强的对抗性,这种动员模式在台湾社会造成了深刻的社会伤痕,因而民众在反思之后表达出了对这种动员越来越多的反感。2018年的台湾“九合一”选举中,可以看出民众对强对立性动员方式的否弃与厌恶。民进党执政县市(如桃园市)能保住执政地位者,大都采用了比较中性的选举策略。目前虽然不能说民进党及泛绿阵营的敌对动员完全失效,但其效力下降的趋势却是清晰可见的。相应地,依附于敌对动员结构的悲情意识结构也自然会逐步消退。

  悲情意识消解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悲情动员的失灵,这在去年高雄的市长选举中表现得最为明显。民进党选情告急时曾诉诸于悲情,又搬出了“美丽岛事件”的招牌,但高雄民众尤其是年轻世代不为所动,许多年轻选民甚至不知“美丽岛事件”为何物。这意味着在台湾南部传统的民众悲情情结正在逐步消退。究其原因,固然有随着时间推移民众对以前对立社会结构以及政治行为记忆逐步褪色的因素,民进党长期执政绩效不彰,民众不满与日俱增,也在客观上消解了悲情动员的情感基础。

  悲情意识的退场是台湾民意结构变化的重要特征,是台湾社会意识出现结构性变化的重大讯号,意味着原有政治动员结构出现结构性坍缩,传统的悲情动员逐步退出历史舞台,未来这种动员方式即便可以存在,也一定要改变形态才有可能生存下来。相应地,悲情动员的退场为新的观念结构与动员方式留出了生存空间,以发展为导向的动员结构才有可能发展起来。此外,悲情意识的动员会从更深刻的意义上对台湾政治结构产生深刻影响。一方面,只有在悲情意识消退的情况下,民众才有向理性回归的可能,政治发展也才具备向理性回归的可能。最近台湾社会对民进党执政的强烈反弹,可以认为是悲情意识消退之后民众理性回归的结果。另一方面,悲情意识的消退在台湾意识形态序列中创造出了大量的空白,为未来新政治势力建构论述留下了较大空间。

  不过需要提到的是,悲情意识虽然逐步消退却不意味着短期内消失,同时也不意味着依附于其上的敌对动员会立即消失。就短期影响而言,习惯于用敌对动员的政党很难抑制利用这一工具牟利的冲动,故而敌对性动员与悲情动员仍可能以不同的面目出现。尽管如此,台湾政治中的政治动员模式及结构会因悲情意识消退产生较大幅度调整,影响所及,各个政治势力之间的力量对比也会相应发生变化。当然,这种变化是长期而缓慢的。以此而言,悲情意识消退所造成的影响还有进一步探讨的空间。

  二、选民“中性化”趋势及其影响

  台湾的选民“中性化”态势早已出现,学者对岛内选民的“中间化”现象早已有过讨论。选民的“中性化”与以前的选民“中间化”是有差别的。在两党主导政治结构的情况下,“中间选民”必须“选边站”,这时的所谓“中间选民”也被称为“摇摆选民”,选民投票行为取向的改变更多是针对候选人,较少涉及到政党的价值问题。但以最近一段时间台湾社会政治发展显示出的迹象来看,台湾选民越来越从价值上挑战两个主要政党,特别是民进党的“同婚”、“反核”理念尤其是上台后推行的相关政策,已被证明难以被台湾社会主流民意接受。这种涉及价值系统认知的冲击会导致台湾政党政治结构的重大变化,能够在价值上迎合民众的“第三势力”事实上获得了较大的空间,这是所谓“跳脱蓝绿”概念晚近以来获致的政治意涵。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