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头条新闻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 
中评智库:台湾选后政局与两岸关系

http://www.CRNTT.com   2020-02-09 00:05:12  


 
  二是,“致密共同体”建构是岛内绿长蓝消的重要原因。彭明敏等早就提出了类似“共同体”建构的命题。1992年,李登辉提出了“台湾生命共同体”的概念,⑤1993年,民进党在“台湾主权宣达书”中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这些观点一言以蔽之,就是要用“投票直选”的方式,逐步让在法理上代表全中国的“中华民国”名存实亡,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台湾共同体。他们以“爱台湾”为口号,建构具有致密共同体(densebody)特征的“台湾共同体”。这个所谓“共同体”即有鲜明的自生长性和排他性。这两个特点昭示了岛内“民主化”和“本土化”相结合,通过选举动员和排异,以“爱台湾”为标准,不断诉诸对这个共同体无条件忠诚的考验,并把任何缺乏这种忠诚或怀疑其忠诚性的行为称之为“卖台湾”,视为不可饶恕的背叛,并用选票予以淘汰。这种共同体一旦从想像走向现实,被民众接受并成为常识,其自我繁衍、自我发展、自我维系就如同生命的本能一般充满动力,自动运行。生命在意识自我、发展自我中,将“台独”的“共同体”寓于选票之中,每一次选举都是对共同体建构的动员和深化。这种如生命本源般的动员源源不断地提供给养,使得“民主化”和“本土化”建构融合进行,不断深化。这应该就是民进党历任候选人不断用“民主”作为关键词,蔡英文不断用“这个国家”来强调这个所谓共同体的重要原因。

  三是,排异是李登辉和民进党打造“台独”制度体系的关键考虑。致密共同体不仅检验“一个中国”身份的政党、团体和个人,同样排斥“本土”中不利于其生长的因素。如上所述,直接选举后,“中华民国”与台湾之间的融合就不可避免。在“中华民国”台湾化的过程中,“本土”作为既有基因,对具有“一个中国”身份、格局的政党、政治人物具有本能的自我保护的排斥,直到这些政党和政治人物蜕化为“本土”势力或者向“本土”效忠。因而,台湾政治势力正当性的打造、发展方向的塑造寓于其中。“本土”势力尝遍权力滋味,走向体制内堕落的时候,同样成为“台湾共同体”的排斥对象。当体制内无法解决自我保护及排异功能时,自然外溢为社会运动或政治运动。这就是民进党2018年“九合一”选举惨败的根本原因,也是柯文哲的台湾民众党因某些议题的炒作支持度下滑、祇获得5个不分区席次的原因。2020年,对台湾这个共同体的安全动员达到极致,激发出所有能够通过选票表达的诉求。这是共同体成员对现实危险、环境改变及自身判断带来的危机催发出来的选票。排异,因稳定的打破而激发,如果我们希望继续维持战略机遇期,就不要通过各种方式刺激岛内民众、激发岛内排异力量的爆发。

  综上,此次蔡英文和民进党的胜选,既有制度性原因,也有当前复杂国际背景下的岛内选举各方自身的深层原因,这是从两岸政治对立时就被分割在当时国际社会的两大阵营的板块效应的延续,是新时代中美战略博弈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岛内政治势力操弄、政治板块消长的重要观察点。

  二、选后台湾政局的可能动向

  (一)台湾当局的可能动向

  民进党第二次全面执政,会继续推进蔡英文第一任期内推行的内外政策和两岸政策,不可能进行根本性的政策变革。蔡英文的胜选感言和林静仪接受德国之声专访的内容,基本透露出蔡英文和民进党在未来施政和两岸关系上的主轴。

  林静仪接受德国之声专访时提出,过去四年和未来四年民进党当局要做的事情。一是,把台湾省议会的预算清零,让它实质不运作。二是,让“考试院”萎缩。三是,在无法通过“修宪”方式废除“监察院”之前,实现监察院的转型,转型为“人权监督”的机构。第四,总的目标是,将台湾政治体制从“五权宪法”全面转向“三权分立”。第五,继续朝向台湾“独立”方向迈进,包括改“国号”问题。现在,“中华民国台湾”是一体的。什么时候把所谓“中华民国”改成台湾,需要一点时间。还要“我们的人民共识”。第六,持续推动“政党外交”或者所谓“民主联盟合作”。第七,跟所谓理念相近的国家推进“实质合作”。⑥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