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第14页 】 | |
重磅专访:李义虎谈台湾政治新态势 | |
http://www.CRNTT.com 2020-02-11 00:03:38 |
中评社记者:您认为,岛内出现政治泛化现象并且有所强化的原因是什么? 近年来,政治泛化现象涌动并且有所强化的原因,一是民进党蔡英文执政业绩欠佳,引起并积累了不少不满情绪;二是多年来形成的蓝绿恶斗、极化怪圈让社会普遍不满,特别是蓝绿浅色选民、中间选民对现有政党政治的表现极度厌恶,社会上一直有要突破蓝绿政治的广泛要求;三是一些政治势力显示出不受蓝绿政治束缚、走其他道路的意图,并不断尝试进行重新的政治集结,如组党、成立团体、参加或介入选举等;四是某些政治人物想有所作为,他们打出“超越蓝绿”的口号,搭建新的政治舞台企图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当然,政治泛化现象也有自己严重的问题:一是碎片化存在,是一种泛在。由于可以归拢到政治泛化范畴的成员来源多、背景杂,很像“政治超市”,这使它们很难走在一起,形成一支团结的政治力量,或哪怕组成类似于统一战线那样的联合。因而在组织形态上则呈现出碎片化、无组织化或微组织化的特点。二是诉求复杂多元。泛化力量在信仰基础、政策共识方面都是各唱各的调,虽然它们在争取更大政治空间方面有共同利益,但在政治立场、意识形态等方面很难融合,甚至是对立的。在选举期间,作为政治泛化背景的选民如同中间选民一样都有很强的游离性。三是政治发展空间仍然有限、有待突破。现有的政治空间仍然对蓝绿两大党有利,它们更容易掌握政治经济社会资源,泛化力量依靠自身的实力,很难有更像样的政治作为。四是缺乏代表性人物。在本次选举中,尽管有柯文哲、郭台铭、王金平先后有参选大位的动作,但最终泛化势力无法协调出候选人,即使柯文哲成立了台湾民众党、郭台铭组建了“郭家军”也无济于事;而这些人算不算是泛化力量的代表,也是个疑问——有可能是,也有可能不是。 中评社记者:政治泛化与第三势力是一对什么样的关系?“泛化”的力量进一步扩大后是否有可能转化为第三势力? 李义虎:这次选举前,大家也在议论岛内第三势力是否存在,郭台铭、柯文哲的某种活跃,台湾民众党的成立似乎加深了这种认识。但严格说来,如前所说,台湾只有泛蓝、泛绿以及由此衍生出的泛化力量,没有真实存在的第三势力。在台湾,如果你要问谁是第三势力?是很难回答的。说得白一点,议论这么多年,但第三势力是谁始终是个问题,在政治泛化的条件下不好辨认第三势力,实际上也就是还没有第三势力。而经历这几年的选举,“泛”的部分进一步扩大,在人们的理解上它容易与第三势力或中间势力混淆,也许在客观上某些泛化力量确实向中间地带靠拢了,也有要组建第三势力的努力,但不可能形成成气候的、在政治人格上完全独立的第三势力,或许泛化力量覆盖了第三势力或中间势力,或许泛化现象的去中心化无需第三势力的出现。虽然在近年、包括选举期间出现了号称代表第三势力或有被认为是第三势力背景的政党,但它基本上是有代表(甚至有政党),无组织载体也无太大政治空间。在选举最后关头,“泛”的部分的选民或者仍然回归其原有的基本盘,或者转而支持某些小党。这既是柯文哲、郭台铭最终放弃选举大位的基本原因,也是选举后期无法发生韩宋弃保效应的一个重要原因。 无疑,在岛内政治中,政治极化与政治泛化是并存的两种现象。绿长蓝消、极化与泛化都会带来板块移动,因而均需高度重视。特别是,在政治极化盛行的同时也有政治泛化的崛起与扩张,后者已经成为台湾政坛新的现象级存在。正所谓物极必反,反者道之动。当政治极化发展到顶点时,便是政治泛化对政治机器的重启;虽然蓝绿势力组合分化、力量消长仍会不间断进行,但也已经有了要突破、变动现有政治结构的努力。长期以来,泛蓝泛绿浅色选民都有向中间移动或向外移动的现象,他们也希望有更多自己的声音,希望有自己的代表人物,希望有自己的某种组织形式。泛化力量的发展前景取决于能否突破两大党格局,真正超越蓝绿,跳脱两极对决;也取决于自身的有效整合和能否开拓出更大的政治空间。而无论如何,政治极化与政治泛化的相互拉扯,共同构成了台湾政治发展的动态光谱,这个光谱极为令人晕眩。 |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第14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