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头条新闻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 
中评智库:中美将“差异再平衡”

http://www.CRNTT.com   2020-12-25 00:01:45  


 
  从形象比拟的角度,中美关系在贸易战格局下呈现出四种有所差异又相互关联的隐喻模式:

  其一,修昔底德陷阱模式。艾利森的这一隐喻具有非常形象化和历史化的冲击力,在学界和舆论场域成功制造了“热点”效应,吸引了众多无论具体立场如何的知识分子甚至政治家来蹭热点,竞相表达立场和存在感。但这一隐喻似是而非,并不确切,因为所谓修昔底德陷阱描述的是雅典和斯巴达对抗这样的希腊文明的“内战”现象,而中美对抗则不能简单归于同一文明的内战,而更像是撒母耳·亨廷顿所谓的“文明冲突”。艾利森的模型只是简单移用西方自身历史经验,缺乏文明间的横向比较和互动理解,因而只具有形式化和比拟性的表面分析意义。

  其二,G2与中美(Chimerica)共治模式。这也是一种关于未来中美关系的想像结构,基于对中美实力接近后如何和平相处的创造性设计,有点类似美国为“主”,中国为“副”。中国越来越多承担美国卸载的全球治理责任和沉重的秩序负担,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中国民族复兴和参与全球治理的国家虚荣心。但这一隐喻模式一方面很难为美国所和平接受,因为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另一方面也不容易说服中国接受,因为中国不愿意在自身未充分发展及权利未充分得到肯定的条件下就以虚荣名义承担过重的全球治理责任,过大消耗国力,并可能与美国一起成为众矢之的。中国希望以自身的道路和节奏走一条独立自主的全球化道路,可以慢一点,但需要稳健和安全。

  其三,藤树关系模式。这是中国战略学界某些学者提出的隐喻模式,以自然生态的共存演化模式推演中美的可能关联式结构,以美国为全球化的树干,坚挺而有序,是周边元素的坐标和成长依托,恰似一个全球共同体中的“霸主”;而中国属于后发的攀附者,是一种缠绕在树干上的“藤”。在通常情况下的藤树共生是双赢的,但随着树干的营养枯竭和生命力衰退,以及藤的自我成长和自我挺拔之生命意志的展现,藤树关系开始产生紧张,树感到安全威胁而急切希望甩掉藤,但藤却以柔性缠绕方式不断延迟双方的脱钩,争取最大化的发展机遇。藤树关系通常会经历“攀附”、“竞争”和“超越”三个阶段,目前的中美关系处于从“攀附”向“竞争”转型的发展阶段,因而充满高风险和不确定性。这种关系模式非常形象和生动,也包含了中国应对美国刚性脱钩的理性智慧。

  其四,半脱钩模式。这是美国战略学者在其分析报告中提出的模式,中国部分学者加以改造使用,应用于描述和分析中美逐步脱钩与对抗的过程状态。这一模式具有较强的描述功能,且有助于中美双方理解彼此的动态关系和风险状态。在这一进程中可能发生的风险点包括但不限于“一国两制”香港平台的半塌陷状态、台湾牌与两岸关系的“僵尸”状态、高科技领域的严格封锁、美国盟友体系的两面派立场及金融安全危机与系统化风险等等。笔者在进一步的思考中将使用“软脱钩”的概念以确立中国为主体和主场的战略思维架构。

  这四种关于中美关系的隐喻模式并非完全成熟的理论模型和分析框架,而是一个大致具有一定解释力和理论化前景的思考方向,值得我们在深入研究中美关系时借用来激发理论想像力和作为成熟理论的可参考起点。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