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 | |
中评智库:台湾人心理倾向剖析 | |
http://www.CRNTT.com 2021-01-24 00:04:32 |
1970年代的到来开启了台湾(所谓“中华民国”)外交挫败的时代,中美建交、美“台”断交,“自美国与台湾断交后,常理上,它必将引起极大的反美风潮,然而,由于台湾对美的外销持续增加,台湾经济更趋繁荣,政治的所失在经济上获得补偿,而且‘台湾关系法’的制定也阶段性的保障了台湾的安全。‘名’的受损有了‘实’的弥补,台湾的亲美特性也就维系了下去。”〔18〕一系列的外交挫败在台湾人情感天平上引发地震,一方面是认同的加速错位和对“中国”“台湾”等象征符号的情感裂变;另一方面,对美国“弃台”虽有怨愤却也在“美台关系法”中寻求到心理慰藉与安全感,又在接下来的寻求台湾出路和社会转型过程中师从美国,无论是价值观、社会思想、意识形态、政治制度和生活方式等,在“去中国化”、消解中国元素的乱糟糟的大氛围下,均呈现加速“美国化”的趋势,显示出美国软实力对台湾的巨大影响。 三、哈日 台湾人对日本一向具有独特的“情结”,由于半个世纪的殖民统治,使得日台两地有一种奇特的文化上的亲缘关系。 光复初期去日本化与再中国化过程中对福佬文化(闽南文化)有过限制甚至破坏。有人上升到族群矛盾的高度,认为这是外省人对本省人的文化宰制。其实除了文化政策的原因外,受限于文化生活体验,迁台来的大陆文化精英制作的文化产品例如电视剧,很少有真正反映本省人生活和命运的连续剧,他们制作和放映的大多是关于大陆生活的内容或与大陆相关的内容,这一般很难引起老一辈台湾人的共鸣。反倒是在观日剧的时候,老一辈的台湾人找到了更多相近的生活以及文化体验,这种依赖日剧解“乡愁”的奇葩现象体现一种特殊的“情结”,有人称之为自虐情结,有人认为是一种“错置的乡愁”。 更有甚者,日据时期,日本殖民当局在台湾推行“皇民化”教育,包括改日本国籍、讲日本话、取日本名、行日本风俗习惯,灌输“皇民意识”,以达到奴化教育的目的。以李登辉为例,其父李金龙毕业于警察官练习所,在日本殖民者手下充当刑警十余年。李登辉一直对其父这段“三脚”的过往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还说他父亲是当时的“菁英人物”。李登辉生于1923年,“自幼接受正统的日本教育”,这对他的人格养成有极其深刻的影响,1940年日本殖民当局推行“皇民化运动”,李登辉给自己取了“岩里政男”的日本名字;他的大哥李登钦也改名为“岩里武则”,二战时在日军服役战死在菲律宾,其灵位至今奉祀在日本靖国神社。李登辉的成长经历使他讲日文比讲中文还流利,在说中文时不由自主地夹杂着大量日文语法、日文单词,他的言行也深受日本传统文化的影响。他十分推崇日本的剑道和武士道精神,自称“22岁以前是日本人”。崇尚日本文化,美化、颂扬日本殖民统治是李登辉这类接受过皇民化教育的人共同的特征。 然而这并不能代表日据时期台湾人的全部,事实上,中国传统社会用以潜移默化的文化传承,并没有因日本殖民政府从上而下的现代化改造而全面断绝。中国传统典籍文化与传统的说书、歌仔戏、布袋戏、民俗信仰等所传承、所涵育的精神文化和中国意识,是万难断绝的。台湾人对中国大陆怀抱着“原乡唐山”的感情,当他们以传统武力方式抗日失败之后,开始采取现代政治社会运动形式进行抵抗,如蒋渭水、翁俊明、杜聪明、林献堂等即其代表。这种淳朴的民族感情从台湾民间对日本及台奸称谓上可以窥见一斑。日本殖民者利用人性弱点,鼓励台民做当局密探,以此探知民间抗日所在。这些甘做日本鹰犬的台民,当然被台湾民间社会视为台奸,台民谑称其为“探子马”。 |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