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头条新闻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 
中评智库:俄乌危机启示与中国应对

http://www.CRNTT.com   2022-05-15 00:05:07  


 
  (三)对战争与和平的再思考。二战结束后,长达近半个世纪的冷战既导致欧洲的割裂和分治,同时也创造了一种“长和平”现象,主要原因是东西方两个阵营之间达成欧洲传统上的“势力均衡”格局,再有是因为欧洲各国饱受战争之殇,“和平主义”价值观深入人心,也成为全球保卫和平、反对战争的主要力量。这一观念性力量在冷战结束后得以保留,一方面对维持欧洲本土和平继续发挥出作用,另一方面对欧洲各国参与北约对外干涉行动(如伊拉克战争)有所制约。俄乌冲突终于将“长和平”打破,给欧洲人带来前所未有的心理震撼。在外交和媒体上作出初步反应后,随着战争推进和更多叙事的发生,欧洲人将作出更为强烈的反应。比如,乌众多核电设施是否因战火发生泄漏并引起生态灾难,美在乌生物实验室是否存储大量危险病毒和会否流出,俄乌、俄美之间会不会爆发生物战等,都可能是下一步欧洲社会关注的焦点。这些后续事态如何发展,是否对欧洲后现代主义思想产生幻灭效应,不仅关乎其自身“软权力”的兴衰,对世界思潮走向及中国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或有相关的影响。近来,国内学术界和自媒体中已经出现直言“权力政治回归”,重提“丛林法则”的一派观点,这个现象值得重视。在笔者看来,“回归丛林”之说反映了一种历史虚无主义心态,带有否定“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危险毒素。世界历史的演进从来不是直线而是曲折迂回的,而是由新旧矛盾相互交织、新旧观念相互激荡、新旧动能交互来完成创造和实现更替的,人类祇能通过“交换、比较、反复”的认识过程、逐步扬弃旧的、落后的东西。今天,我们身处“百年未遇之大变局”,一方面要明白它必然是由新旧混合的复杂动力所推动,霸权主义的旧势力不会轻易退出历史舞台,还会不断制造动乱和麻烦。对此,我们不能掉以轻心,要时刻做好反对和制止战争的各种准备;另一方面,还要看到世界已在日益互联互通过程中深度交融,和平相处、和合共生、相互促进、共同繁荣的基本方向不会轻易逆转。祇有摒弃冷战思维,摒弃以损害他国安全为代价维护自身安全的逻辑,摒弃以扩张军事集团谋求地区安全的做法,在重视和尊重各国合理安全关切基础上,通过谈判形成均衡、有效、可持续的地区和全球安全机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乌克兰及其他安全危机,逐步接近“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的美好愿景。⑨

  三、中国的应对之道

  对于国人(包括专业研究者)而言,俄乌冲突应在意料之外,因而同样释放出很大的冲击力。由于信息杂陈,站位、视角和心理偏向千差万别,社会舆论可谓百花齐放,莫衷一是。总体而言,公众最关心的还是中国如何应对以保护自身利益问题。在此,笔者提出相关刍议。

  (一)要讲公道。国家制度性质在根本上规定了一国外交的价值取向、基本原则、行为规范和处事风格。中国外交思想是中国文化价值与无产阶级道义观、历史观、国际观有机结合的产物,是区别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新中国与世界其他政党、国家对外关系思想和外交理论的基准。中国对待俄乌分歧及其后续冲突的立场正是来自于此并有所发展。其一,认为乌克兰问题是各种因素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俄乌双方的合理安全关切与诉求都应受到尊重并妥善解决。其二,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不赞成以损害他国安全为代价,或通过强化甚至扩张军事集团来保障一国的安全。其三,主张联合国和国际社会有关各方采取的任何行动,都要以地区和平稳定为重,以各方普遍安全为重,应有利于紧张局势降温,有利于推动外交解决,而不是可能激化矛盾。其四,提出防止乌大规模人道主义危机的“六点倡议”。其五,明确反对用粗暴制裁的办法施压,主张以协商谈判作为解决之道,并“愿继续为劝和促谈发挥建设性作用,在需要的时候同国际社会一道开展必要的斡旋”。由此看出,在处理复杂国际问题上中国不是简单地就事论事,而是重视系统分析和远近兼顾的处置办法,力求在国际公理、规则和复杂的历史经纬之间取得平衡。据此,中国总能在国际舞台上与强权、霸道拉开距离,保持相对超脱、有利的外交地位,反而能在争议各方中赢得信任,开展劝服工作。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