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新闻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 
能源主权、能源安全与中国发展

http://www.CRNTT.com   2008-12-02 00:03:29  


 
  (五)积极推动石油进口来源和通道多元化,让世界了解中国能源需求的真实状况。要加强对有关国家和地区的实际情况调查,不要盲目和急躁出击。在实施海外作业时要注意保护中国海外人员安全、理顺与当地政府和民众的关系,保护当地环境、促进当地经济发展,遵守当地法律法规、尊重当地风俗习惯。 在不损害国家根本利益的前提下,在坚持基本原则的同时,加大合作力度,争取合作共赢。同时要看到,中国的发展需要能源是大势所趋,也是客观发展的必然需要,是完全合理的发展需求,一定要对有关国家破坏中国对外能源合作的图谋和言行进行坚决斗争,对一些大国不合理的打压和无理要求要做坚决的抵制。2005年,中国石油净进口仅占世界贸易量的5.5%,是美国进口量的23%,日本进口量的56%,而美国和日本石油净进口分别占世界贸易量的25%和10%左右。与世界石油进口大国相比,中国的进口份额相对不大,不可能左右国际石油价格的变化[47],更不会引起国际石油价格的暴涨,远远没有一些舆论渲染的那样严重超比例,“中国能源威胁论”更是无稽之谈。美国麦肯锡环球研究所指出,中国是全球规模最大的经济体之一,也是全球能源消耗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但今天中国仍然处于经济发展相对的初级阶段,人均能耗远低于发达经济体的水平,几乎相当于每天一加仑石油——仅仅相当于美国人均消耗的14%和日本的28%。特别是中国可以通过提高能源产出率大大放缓中国能源需求扩张的速度,中国在跨越低效率的过时技术方面拥有绝好的机遇。[48]虽然中国的石油国际依存度目前接近50%,但中国的能源主体是煤炭,中国的能源总体自给率得到90%以上。中国的发展有利于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中国的能源需求是发展的必然和客观需要,是完全正当和正常的,今天中国的能源需求当然不是威胁,未来也不是,而将一直是重要的合作因素,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有力拉动因素。

  文章写于2008年6月,刊载于2008年8月《昆明社科研究》

  作者 杨鸿玺,中国当代世界研究中心研究员、牛津大学伊斯兰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

  中国亚非学会、中东学会理事

刊发时间:2008-11-30 17:04:47 光明网-光明观察 [字体:大 中 小] 注释:

  [1] 参见http://baike.baidu.com/view/110482.htm

  [2] 参见张宇燕 管清友:《世 
界能源格局与中国的能源安全》,载《世界经济》2007年第9期

  [3] 参见康娟文章,载2007年10月22日中国日报网站。

  [4] 参考《国际能源网》2006年5月12日文章,《玻利维亚总统强调油气资源国有化是“主权”问题》。

  [5] 参见马永红,张葵叶:《我国油田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的紧迫性》,载2007年1月《集团经济研究》。

  [6] 参见马永红,张葵叶:《我国油田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的紧迫性》,载2007年1月《集团经济研究》。

  [7] 参见徐小杰: 《世界能源安全与大国能源外交》,载http://www.jfdaily.com.cn/pdf/051218/jf08.pdf

  [8] 参见马永红,张葵叶:《我国油田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的紧迫性》,载2007年1月《集团经济研究》。

  [9] 参见徐小杰:《世界能源安全与大国能源外交》,载http://www.jfdaily.com.cn/pdf/051218/jf08.pdf

  [10] 参见王锐:《欧美发达国家应对高油价的策略及对中国的启示》,载2007年1月《北方经济》。

  [11] 参见王锐:《欧美发达国家应对高油价的策略及对中国的启示》,载2007年1月《北方经济》。

  [12] 参见新华网华盛顿2007年6月23日电(记者张忠霞),美国重视新能源开发

  [13] 参见新华网巴黎2007年6月23日电(记者卢苏燕),法国:不断完善能源政策。

  [14] 参见新华网渥太华2007年6月23日电(记者杨士龙),加拿大:能源大国重节能

  [15] 参见王锐:《欧美发达国家应对高油价的策略及对中国的启示》,载2007年1月《北方经济》。

  [16] 参见王锐:《欧美发达国家应对高油价的策略及对中国的启示》,载2007年1月《北方经济》。

  [17] 参见徐小杰:《世界能源安全与大国能源外交》,载http://www.jfdaily.com.cn/pdf/051218/jf08.pdf

  [18] 参见徐小杰:《世界能源安全与大国能源外交》,载http://www.jfdaily.com.cn/pdf/051218/jf08.pdf

  [19] 参见王海滨 李彬:《中国对能源安全手段的选择与新安全观》,载2007年5月《当代亚太》。

  [20] 参见徐小杰:《世界能源安全与大国能源外交》,载http://www.jfdaily.com.cn/pdf/051218/jf08.pdf

  [21] 参见秦宣仁:《国际大环境及大国能源外交运筹》,载《石油经济》2004年第1期。

  [22] 参见秦宣仁:《国际大环境及大国能源外交运筹》,载《石油经济》2004年第1期。

  [23] 参见王锐:《欧美发达国家应对高油价的策略及对中国的启示》,载2007年1月《北方经济》。

  [24] 参见徐小杰:《世界能源安全与大国能源外交》,载http://www.jfdaily.com.cn/pdf/051218/jf08.pdf

  [25] 参见马凯在博鳌亚洲论坛2005年会上的发言,《中国快速发展不会造成世界能源紧张》。

  [26] 参见张宇燕:《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经济安全》,2007年10月“广州讲坛” 。

  [27] 参见吴磊:《关于中国-中东能源关系发展的若干思考》,载2007年1月《阿拉伯世界》。

  [28] 参见吴磊:《关于中国-中东能源关系发展的若干思考》,载2007年1月《阿拉伯世界》。

  [29] 参见王涛在2004年世界石油大会首次青年论坛新闻发布会上讲话http://www.sinopecnews.com.cn/news/2004-10/19/content_196760.htm

  [30] 参见王海滨 李彬:《中国对能源安全手段的选择与新安全观》,载2007年5月《当代亚太》。

  [31] 参见王海滨 李彬:《中国对能源安全手段的选择与新安全观》,载2007年5月《当代亚太》。

  [32] 参见秦宣仁:《国际大环境及大国能源外交运筹》,载《石油经济 》2004年第1期。

  [33] 参见徐小杰:《世界能源安全与大国能源外交》,载http://www.jfdaily.com.cn/pdf/051218/jf08.pdf

  [34] 参见耿群:《投机资金使国际油价中短期保持强势》,载《新财富》2007年3月。

  [35] 参见吴磊:《关于中国-中东能源关系发展的若干思考》,载2007年1月《阿拉伯世界》。

  [36] 参见杨鸿玺:《坚决维护中国的能源与资源主权 》载http://guancha.gmw.cn/content/2008-07/22/content_808685.htm

  [37] 参见保育均、周天勇、夏徐迁:《我国石油能源安全的思考和建议》,载《经济研究参考》2007年第3期。

  [38] 参见保育均、周天勇、夏徐迁:《我国石油能源安全的思考和建议》,载《经济研究参考》2007年第3期。

  [39] 参见保育均、周天勇、夏徐迁:《我国石油能源安全的思考和建议》,载《经济研究参考》2007年第3期。

  [40] 麦肯锡环球研究所报告《推动中国能源效率实现跨越式进步》

  [41] 参见《中国能源网》有关文章

  [42] 参见2007年6月8日文章《中国生物能源开发态势分析》

  [43] 参见耿群:《投机资金使国际油价中短期保持强势》,载《新财富》2007年3月。

  [44] 参见杨鸿玺:《国际石油廉价时代并未终结》,载《光明观察》2005年9月。

  [45] 参见甄冠楠:《浅析我国的石油战略储备制度》,载《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2006年年会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46] 参见王锐:《欧美发达国家应对高油价的策略及对中国的启示》,载2007年1月《北方经济》。

  [47] 参见马凯:《把国际油价高企归罪于中国没有道理》,载《经济日报》2006年11月8日。

  [48] 麦肯锡环球研究所报告《推动中国能源效率实现跨越式进步》,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