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新闻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 
粤港边界30年

http://www.CRNTT.com   2008-12-10 00:06:33  


 
  张旭森告诉记者,当时心里是希望张明这些人回来投资的,开会讨论的时候,大多数干部也很赞同。这个时候,虎门镇上已经有了中国第一家合资的“三来一补”企业太平手袋厂。

  不过终究没有档肯定,允许外逃的人回来公开搞工厂。而且农村能不能搞,刚经过了20多年“运动”的人们心里都没底。

  “走资派”找来了“地主加外逃犯”

  1979年初,张旭森写了个材料去找虎门公社书记黎桂康,希望得到支持。打电话到公社,说黎桂康去广州开会了。

  张旭森准备了点乾粮,坐了一天车赶到广东省委党校,没想到黎桂康开的会就是学习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省委正鼓励各地干部搞来料加工。

  张旭森连忙回到龙眼,筹措具体开工厂事宜。找到贸易局,贸易局局长也很高兴。

  不过这个时候,张明还是担心。广交会是一个特殊场合,并不代表自己回虎门也不会被抓。

  劝了许久,张氏兄弟终于同意在靠近边界的宝安见面。又解释了很长时间,张旭森再三保证他们的人身安全,当年的逃港者才同意回龙眼村看一看。

  这一年的春季广交会上,展馆内的语录标语降到了12条,而1966年时有2673条。展馆周围的50个大牌子也被分给各个外贸总公司,分别做了轮胎、衣服等商品广告。

  由于参会外商太多,广州涉外宾馆爆满,结果在各大宾馆的草坪、大堂都睡着采购商,这令当时的广东省领导大为恼火。从第二年起,广交会专门为此设立了订房小组。

  向省里报批建厂手续异乎寻常地顺利。1979年夏天,张家兄弟得到了编号为“东轻工(1979)02、03、04”三个档,允许他们在虎门以及东莞的其他两个地方开设发具厂、漂染厂和电器厂,生产假发、电梳子,形成发具生产“一条龙”。率先投产的龙眼假发厂,就这样在中国的30年改革开放史中留下了重重的一笔。

  但是张家兄弟的回归,在龙眼乃至整个虎门、东莞还是引起了不小的风波。

  张旭森说,当时还有干部坚持张家兄弟是“地主加外逃犯”的身份。那时一边开放、一边搞反偷渡,却让逃港回来的老板“剥削”群众,这让许多老百姓想不明白。

  开会的时候,黎桂康、张旭森被公开指责为“走资派”。

  不过,没有人来龙眼村抓“地主加外逃犯”去坐牢,“走资派”还当着公社书记、村支书,龙眼假发厂红红火火地开了下去。

  逃港者带来5万元集体收入

  在建厂初期,村民到祠堂取了原料回家手工制作,计件后月底来拿报酬,一般每户每个月都可以从龙眼假发厂拿到三四百元,相当于过去一年的收入。龙眼发具厂的产品则经过香港出口到北美。

  让张旭森记忆犹新的是,他在龙眼发具厂第一次看到了“按劳取酬”的分配模式。一个月下来,工人之间工资可能会相差一半。

  1979年,龙眼村第一次有了集体收入——5万元。到2004年,村经济的净资产达到7.4亿元。这些都得益于1979年后越来越多的外来企业。

  龙眼发具厂首先带来了它的供应商,其中几家是张明直接介绍到龙眼的。现在全村已有外资企业100多家,还带动了村民营企业80多家。雇佣了4万多名工人,而本地原住人口不过2000多人。

  从1978到1993年,龙眼村共引进“三来一补”企业1100多家。

  张细现在是香港东莞同乡会会长,他表示目前在香港的东莞人有80多万。90年代中期曾有港报估计,至少有2万名东莞籍港人先后到内地投资经商,其中可能有一多半是50年代至70年代的逃港者或者他们的后人。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