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新闻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第14页 第15页 第16页 】 
中国制造业大量企业倒闭陷入危机

http://www.CRNTT.com   2008-12-16 00:05:23  


 
  究其原因,周永利强调说:“我做得早,但是很慢,我做什么东西都很慢的。我不像人家那么快,但是我做得稳当,要做成大企业也做不大,但是要倒也倒不掉,大风大浪来了,没有关系。企业应该衡量自己,根据自己的方式来做,应变而变,不具备变的时候,千万不能变。”周永利告诉记者,利润最大化不是他办企业的目标,他追求的是将企业永远办下去,因而他选择了保守。“我的企业每年增长15%左右,很好。”周永利露出一副知足常乐的样子。

  郎咸平考察过香港的企业家“四大天王”—— 李嘉诚、李兆基、郭炳湘、郑裕彤,发现他们一生成功的原因和信念是保守!他们的平均负债率20%左右,保持占总资产5%~15%的现金流,时时提防经济危机的发生。与他们相比,中国这一代企业家未经暴风骤雨敲打,他们并没有在全国一片低迷的情形下做好抗风险的准备。在绍兴,资产负债率在75%以上的企业遍地都是,因为大家都相信“明天会更好”。

  重组工商利益格局

  “中国轻纺城”是第一个冠加“中国”前缀的国内专业市场,创建于1988年,打的是前店后厂的概念,如今已经成长为亚洲最大的布料集散市场。目前,中国轻纺城注册的经营户已达1.3万多家,2007年销售额为575亿元。毫不夸张地说,轻纺城的市场波动就是绍兴纺织业的晴雨表。据悉,今年1~9月份轻纺城成交额373亿,增长2.5%。不难看出,增速大为放缓。

  金元,轻纺城里一名拥有11年战斗经历的“老兵”,见到记者劈头就说:“今年是最困难的,以前我们总是说狼来了狼来了,那个时候不是狼来了而是狼在叫,这次狼真的来了。”金元的创想有限公司是一家做间接出口的外贸公司,他说,往年市场有高潮低潮,今年一直在低谷徘徊,不仅量下去了,而且只有5%的利润,以前毛利20%以上多的是。

  “大批量出口年代一去不复返,薄利多销这个做法要改了,以后错位发展,走‘小批量,高利润’的道路。”金元说,最疯狂的年代“只要是布就有人要”,“印花机就是印钞机”,订单像鹅毛飞雪一样纷纷飘来。不过,那时档期也长,一个档期一般至少要等一个月。现在,工厂第二天就能给他出货,生产者的境遇可见一斑。金元的哥哥经营实体,3年来织布都在亏本,因为只要有个厂房加几台机器就能织布,门槛低,价格竞争激烈,互相厮杀。纺纱还能赚钱,因为纺纱是大设备大成本,小企业没能力上。

  金元说,在这种糟糕年景里,经营户日子比工厂好过,但也好不到哪里,他判断轻纺城今年可能有70%的经营户负增长,自己则可能与去年持平。过去他对电子商务根本不屑一顾,对客户的网上咨询都懒得理会。今年,他几乎天天挂在网上。

  在绍兴,像金元这种轻纺城里的经营户被称为“布商”,大部分是个体户,少数人已注册公司,少则一年赚几万元,多则一年盈利百万千万。这是一批典型的生意人,不乏创业精神,但多数文化水平不高,视野狭窄,发家致富的观念占据主导思想。他们基本上都不经营实体,但纺织工厂的订单基本上被他们控制。说白了,这是一群批发商,他们甚至原料都帮工厂买好了,然后将成品全数收购并支付加工费。

  绍兴纺织业的超速发展离不开这个新兴阶层的开拓进取,但是近年来随着产能的饱和和市场竞争的激烈,批发商们对生产者的利益榨取越来越明显,这个曾经为生产者提供各种有益服务的商人阶层正在阻碍生产者的升级之路。

  胡克勤,浙江省现代纺织工业研究院院长。他说,布商给工厂算利润算得很精确,精确到只给生产者微利,不断压缩出厂价,90年代中期同等质量一米布价格5.6元现在被压到1元,而这些年原材料价格、劳动力成本等不知翻了多少倍,就是市场最好的时候最赚钱的是布商而不是生产者。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第14页 第15页 第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