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新闻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陈冰:从软力量的高度重整中国传媒

http://www.CRNTT.com   2009-01-30 10:43:09  


 
最重要的软力量载体

  软力量的强弱,当然与其所包含的文化吸引力、政治制度、国家发展模式、外交政策的道德威信有关,越能够体现人类共识和文明进步,就越具备在世界上产生影响力的条件。不过,这仅仅是“巷子深处的好酒”,要散播酒香,选择怎样的传播方式和途径尤为重要。

  当西方在硬实力走向强盛时,坚船利炮的背后总跟着传教士、各类书籍和传媒,以强势的载体传播软力量,以巩固既得利益。到了现代社会,传媒、图书、影视、各类组织仍是软力量的主要载体,其中以传媒最为重要。可以说,一个国家的软力量的强弱,与是否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传媒直接关联。欧美的软力量之所以能有效发挥作用,西方在很多问题上具有话语优先权,是靠它们的传媒支撑的。

  很显然,软力量是依靠传媒等硬实力承载、传播的。而传媒的国际影响力和公信力,则是靠数十年甚至上百年非常专业的积累的,如同《联合早报》评论员杜平所言,“不仅要讲究技巧,而且要有适合国际主流社会的思维习惯、语言习惯和表达习惯”。如果把传媒只当作政党、政府的“喉舌”,或者是某个团体的宣传工具,就会形成一种声音、一个腔调,不但可能产生国际影响力,而且先行损害了媒体的可信度。

传媒改革的突破口

  中国的传媒始终没有超越“喉舌”论,或许是软力量没有在世界产生较大影响力的症结所在。从近代维新变法时的“为国民之耳目,作维新之喉舌”(梁启超语),到民国时期“愿向全国开放,使为公众喉舌”(张季鸾语),再到中共建政后的“党和人民的喉舌”,以及目前因反腐需要而生的“人民监督的耳目和喉舌”,都是向内看、面对本国人、以我为主、甘当喉舌而不愿有独立头脑的特征。也因此,中国近现代以来的各种传媒,都带有较强的依附性,体制上受制于政府或是民间团体。

  而一个国家的软力量,主要是面向世界的,其最重要的载体传媒也必须是外向的、独立的、专业的,听众、观众、读者应该是各国人(外国人能懂、能接受的东西,国内人一定会更懂、更易接受)。也因为中国没把传媒当成软力量的载体,所以虽有实力强大、数量众多的传媒集团,却没把软力量传播出去。放眼世界传媒格局,仍然处于“西强我弱”的境地。

  超越“耳目喉舌”的狭隘视角,而把传媒提高到国家软力量载体的高度,也许是中国传媒政策与体制变革的突破口。这种变革,既是中国谋求在国际事务中扮演更重要角色的需要,也是打破西方主导世界话语、增强中国传媒硬实力的必然选择。这种变革,不是说由国家组织一两个专门对外的传媒集团就了事,而是针对整个传媒界,要在传媒理念、体制和方式方法上产生一系列变革,与世界主流文明同步。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