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 | |
中文将会成为世界强势语言吗 | |
http://www.CRNTT.com 2009-03-09 08:33:06 |
只有两年历史的曼氏亚洲文学奖,宗旨是“放大亚洲作家在英语世界的音量”。可是,它另一没有言明的宗旨似乎是“巩固英语在创作世界的领先地位”。所以一个亚洲作家不管在自己的国家怎样著作等身和成绩斐然,在英语写作的世界也必须被当作是新手。他获奖与否,视乎是否碰到一个好的英译者。欧洲启蒙时期反映人本理念的口号是“人乃衡量一切的标准”(Man is the measure of all things)。曼氏亚洲文学奖若也需要一句口号,也许应该是“英文乃一切写作的标准”(English is the measure of all writing)。 英文作为强势语言的地位在今日仍然牢不可破,其实反映了英美两国在软硬权力兼施下于全球建立的文化霸权;并没有因为殖民地时代的结束而受到真正的挑战。 以香港为例,早前教育局提出的所谓“微调方案”,就将实施已十年的中文作为母语的教学政策彻底推翻。在其后一场又一场充满声音与愤怒、苦口婆心与自以为是的讨论中,不曾听过有人提出“自我”、“自我意识”、“表达自我”、“发展自我”和“实践自我”这些概念来据理力争。英文太重要,因此应该成为老师向成绩优异的学生传递知识、授业解惑的首选教学语言。众口一词,仿佛已是铁案如山。 这样说未免太小看了教育。职业训练(vocational training)与教育(edu-cation)最大的分别在于:职业训练旨在改善学员的谋生能力,以及提升他们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受聘价值(employability);而教育则致力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让他们有足够的自信和能力去“发现自己”和“发展世界”。这个教育理想古已有之,亦不分中外。古希腊的文学家以及后来的尼采都鼓励世人“become who you are”,近乎中国人所说的“立己”。巴特侬神庙中铭刻的那句箴言:“knowthyself”,则是中国人所说的“知己”。美国教育家杜威(John Dewey)认为,知识的累积和展示并非教育的目的,懂得怎样运用这些知识来帮助思考才是目的,一如蔡元培所言,大学教育在于培养学生的独立精神。 因而教学语言的选择不可单单取决于语言本身的工具价值,因为它涉及教育的功能和价值取向等重大课题。我们斟酌用母语还是英语授课,首先要考虑的是哪一种教学语言更能够帮助学生培养自我和认识自我。香港学生严重缺乏个性、文化自信和民族自尊,正因为他们长久以来被迫使用一种他们无法驾驭的殖民者语言来学习、认识自我和发现世界。这种殖民者语言的“他者性”使他们无法与他们身处的社会、学习环境和他们自身建立亲密、私人的关系。这个学习的障碍一日不清除,香港学生仍然只会在教室内噤若寒蝉、只懂埋首抄录教师的一言一语,还奢谈什么批判性思维与竞争力? 本来任何挑战现状和既得利益的改革建议遭到反对是正常的,但各界对教育改革反对之激烈及一致,却反映了英国撤出香港逾十年,香港作为一个后殖民社会仍然深受一种新殖民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林沛理 香港文化学者) |
【 第1页 第2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