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新闻 】 【打 印
严峻形势 呼唤“就业友好型”增长

http://www.CRNTT.com   2009-08-26 10:05:30  


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中评社北京8月26日讯/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近日在浙江丽水、温州等地考察。他指出,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向好,但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还很多,形势仍然复杂严峻。在谈及当前的就业问题时,他强调拉动经济增长和改善民生、增加就业有机结合,并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重点解决高校毕业生和农民工就业问题。

  第一财经发表社论称,种种信息表明,当前中国的就业形势,依然相当严峻。据悉,2009年全年就业的供求缺口与2008年相比将进一步加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官员曾以8%的经济增长速度进行测算,2009年全年能够提供的新增就业岗位总数仅约为1200万个,而需要就业的人员总数超过2400万人。因此,从总量看,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情况进一步加剧。从群体看,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和城镇困难人员三个群体的就业问题更加突出。

  文章分析,当前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原因复杂。这其中,有一定的历史性因素,处于转型阶段的中国具有明显“转轨失业”的色彩。经济结构的调整、迅速的城市化进程、科技的进步等原因,导致中国就业问题长期较为突出。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就业难题在先前存量的基础上,又添增量。当宏观经济出现下行趋势,或复苏前景并不明朗之时,就业的压力可想而知。

  回过头看,全球金融危机在对中国经济形成冲击之后,波及就业领域。中央迅速确定了保增长、促就业、扩内需的方针,将促就业视为保增长的内涵之一。总体而言,经济的发展,以及积极就业政策的实施等因素,使得就业形势艰难地取得了一定程度上的稳定与平衡。但是也要看到,保增长与促就业之间,两者并不平衡,保增长的结果,并没能如愿实现人们期待的增加就业的目标。

  文章认为,保增长未必能实现促就业的目标,这跟保增长的方式密切相关。如人们所知,今年以来,一系列经济数据的改善,很大程度上应该归功于政府投资拉动,依靠大项目拉动。在刺激政策的推动之下,很多地方所上的大项目,建大企业,往往都是资本密集、技术密集,但难以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这在无形中增加了促就业的压力。事实上,过去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一直存在着所谓的“奥肯悖论”,即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不平衡,二者在增长趋势上难以同步。这样的情形,也是政府目标、偏好之间有时产生错位的结果。

  文章指出,如果就业难题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则依赖内需发力的战略难以执行,也会引出一些社会问题,容易激化社会矛盾。这更提醒人们,保增长与促就业间,理应实现更合理的平衡。不难发现,当前就业形势的严峻,既有周期性失业的明显特征,即总需求不足导致就业不足,也有结构性失业的明显特征,主要体现为大学毕业生群体和中低端劳动力的就业困难。因此,在强调继续保增长,通过经济发展拉动就业这条重要路径之外,还要强调“就业友好型”发展,在保增长的过程中特别注意就业岗位的开发,对就业吸纳能力强的中小企业加大支持和扶持力度。
  
  温总理此次在浙江考察时强调,要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在我们看来,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必然是“就业友好型”政策。目前,外向型企业吸纳就业的能力显着下降,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受到严重影响,政府的就业政策必须结合其他方面的政策,一起发力。

  相关政府部门已经一再承诺,要帮扶企业克服困难,努力稳定就业;要鼓励劳动者多渠道创业和就业;要针对重点人群特点,统筹安排就业;要推行特别职业培训计划,提高就业能力;要加强公共就业服务,改善就业环境。这些方向与措施,无疑是正确的,而要转化为实际效果,重点在于落实。比如,中小企业可以大量吸纳就业人口,但常常被政策边缘化,这样的状况必须得到改变,方能真正体现“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的内在含义。

  文章最后说,在更深层的意义上,解决就业难题,不能单靠就业政策发力,包括产业政策的调整在内,也需要起到更重要的作用。第三产业对就业人口的吸纳能力相当强。伴随着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逐步提升,第三产业也越来越成为拉动就业的主力军。而发展第三产业,关键还在调整经济结构,打破限制产业发展的重重壁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