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 |
黄肇松:媒体大和解大合作时代到来 | |
http://www.CRNTT.com 2009-09-04 00:36:26 |
经营面的因应策略:寻找共同利基 在寒冬笼罩之下经营媒体业的媒体经营者,其感受应该也有如寒天饮冰水,点滴在心头。尤其遇到百年难得一见的金融海啸,严重冲击原有的营运模式和经营步调,困难倍增,“罄竹难书”。以台湾为例,在报纸遭到广告锐减的同时,印报的卷筒新闻纸几年之内由一吨400美元上涨至近千元,油墨随之上涨,运输费用因原油价值一度涨到140多美元一桶而大幅调升。因竞争的考量,若干报纸的售价却从台币15元降到10元……你能勾勒出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经营“图像”(picture)吗? 在台湾,媒体行业尤其是报纸,是一个脑力、劳力和资金密集的行业。媒体经营者都是有识之士,也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但面对艰困的经营环境,仍不免要焦思苦虑。以此心力、财力、如若他们经营其他行业,一定朝更丰硕的回收,但他们仍愿坚守新闻岗位,追求专业表现,精神确实可感。于今,金融风暴来袭,经营压力空前沈重,笔者感同身受之余,也只能在经营面的对应策略方面,提出以下浅见: 一、财务独立才能让编务独立。早期文人办报时代,三五好友加上几支健笔就办出一份报纸的故事,只能当作白头宫女话当年的过往材料。现代报业是知识产业、信息产业、文化产业、创意产业的集合体,运作精致,过程复杂,同时也是大企业,需要丰沛的资金来运转。因此,媒体的财务一定要独立,过去如此,于今金融危机时代如此,未来更是如此。因为财务若不能独立自足,编务就无法独立,办报、办刊、办台(电台和电视台)的理念就无法坚持。过去,全球闻名的法国《世界报》(Le Monde)因财务困难,被财力雄厚的军火商买去,从此编务难以顺畅,迭迭更换总编辑,是一个很“惨痛”的例子。于今,在金融风暴的震撼下,《纽约时报》不得不寻求财力奥援,墨西哥钢铁大王两度注资,已拥有该报15%以上的股权,未来对该报的新闻、言论和经营会有何影响,仍待观察。 二、坚持理念、塑造特色、加强服务、争取认同。如同前文所述,用扩大负面新闻的传播和炮制膻色腥素材来争取受播者的认同,短期可能收哗众取宠之效,但长久而言,仍是饮鸩止渴。媒体虽然是企业,但也是理想性浓厚的社会公器,仍应以理念和专业的坚持,来加强对受众的信息服务,以争取认同与支持。英国许多报纸以王室丑闻为报纸发行的“卖点”,但随着黛安娜王妃的过世,王室新闻趋于沈寂,报纸不得不“转型”,转而争聘有影响力的各界菁英担任专栏作家,发挥舆论影响力,结果报份并未下滑,在此次金融风暴中,销路尤其明显上升,其中又以伦敦《泰晤士报》、《每日电讯报》、《卫报》和《金融时报》等销路上升最大。媒体专业,识者识货,“英国经验”值得华文媒体参考。 三、必需考虑多角化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媒体经营之不易,从营收可充分反应。台湾主要报纸的发行及广告全年收入,仅及中型企业(全台湾超过千家),但报纸实销都在40万份以上,读者都在150万人以上,可以说是“影响力极大的中小企业”。必需考虑把这个影响力运用在多角化经营,以其盈收来支助报纸的经营,维系报纸作为民众、社会、政府沟通之有效媒体的核心价值。至于媒体能够从事何种多角化之事业?是不是要进行跨媒体的经营?能不能与相关行业进行联盟合作?利基何在?发展潜力为何?责任何在?在在值得全球华文媒体主事者的思考与探讨。 |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