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新闻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艋舺”载起台湾电影复兴

http://www.CRNTT.com   2010-03-17 09:24:03  


 
  林小明是钮承泽已经故去的“道上的朋友”,《艋舺》能在形势复杂的万华顺利拍摄,林小明的关照功不可没,电影中厮杀的场面很多都是真正的兄弟披甲上阵,也是因为林小明的面子。钮承泽对此不肯细说,而这种暧昧又成了极好的宣传,让人们产生的无限遐想,使本就与黑道有千丝万缕联系的电影业多了一个传奇。作为一个娱乐产业,钮承泽深谙此中的故弄玄虚之道。

  不管钮承泽多么聪明与桀骜,国光艺校都是他最初的发迹之地。正是因为这段经历让他有机会出演侯孝贤编剧的《小毕的故事》,其后,更是出演了侯孝贤导演的《风柜来的人》和林清介的《安安》。作为“台湾新电影”的干将,这些导演对钮承泽应该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只是自小就恋恋红尘中的生活磨砺使钮承泽更精于人情世故,知道哪一种表达方式更能贴近凡人心境。

  他从自己轻车熟路的偶像剧转战电影,本就有要施展抱负的成分。但钮承泽影像中的人生更贴近现实,打打杀杀,盗亦有道,就像他爱骂脏话一样,不是为损谁,只是为表达一种情绪。而且与杨德昌或者蔡明亮的乖张不同,拍偶像剧出身的他更容易站在观众的角度考虑接受方面的因素。

  《艋舺》是被商业化包装过了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用热血与情意置换了后者的暧昧与不可言说。但这也说明了钮承泽自身的局限,因为正是难于将生活抽象,所以才不得不试着把自己本就复杂的经历敷衍成篇。而这种祭出血淋淋青春的策略却打动了观众。

  社会分层之后的少年变的让人匪夷所思。底层的混兄弟,谁都看不到他们的明天。人们在对他们的生活好奇的同时隐约有一种焦虑。《艋舺》所展现的世界提供了一个参照系,让人们可以完成自己对问题少年的想象,并用“情意”二字来麻醉自己的提心吊胆。于是电影在卖座的同时还有了解析社会的意味。

  而越来越多的中性少年的出现,使人们对本该激昂的青春产生了疑惑。《艋舺》所描述的灌注了荷尔蒙的岁月则让人们重温久违了的激情燃烧。把青春作为话题是台湾电影的传统偏好,而用热烈与悲情将它包装的如此精致,钮承泽是近年来最成功的一个。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