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新闻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中国:知识产权死了,山寨活了

http://www.CRNTT.com   2010-05-21 08:58:00  


 
新闻链接:山寨制造的知识产权软肋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柴桑 2010年05月20日

  中国制造已是世界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不过因为长期存在知识产权侵权和质量问题,所以也被戏谑为“山寨制造”。这个尴尬现实弄得国人自己也觉得不好意思,于是便有好事者将中国自嘲为山寨之国。

  冠以“山寨”头衔的中国制造以价格冲击为主要特征,它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增长模式到经济制度,从产业结构到资本构成,都可以部分解释这一现象。但简单笼统将其归结为体制原因太过缺乏建设性,不具备实践意义。我认为,从知识产权角度切入分析多少会有一点收获。

  山寨的本质就是简单模仿,有时甚至是很拙劣的模仿。由于中国是一个落后国家,模仿特别是在制造业方面进行模仿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而且,有计划经济体制历史的中国曾长期不认同知识产权,将它视为资本主义进行垄断、遏制生产力发展的一种工具。在中国进行工业化的最初三十年,消化和吸收苏联老大哥的技术差不多是我们整个制造业的主要任务。这种传统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可谓历久弥坚,至今仍不能忽视。

  虽然中国已经建立起一整套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体系,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更是按照世贸组织要求对法律法规体系进行了调整。但是,任何一个人都必须承认,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仍很严峻,随处可见的侵权现象很少被处罚,即便处罚代价也不高。

  这带来了两个问题,首当其冲的是技术引进问题。

  作为一个落后国家,赶超发展需要引进大量的技术特别是制造业实用技术。以世界上最有潜力的市场为筹码,引进技术原本不是一件特别难的事情。但是,中国过分强大的山寨能力往往让外国公司望而生畏。不是么?大到汽车、轮船甚至飞机,小到手机、家电甚至钢笔,山寨制造可能很快会对知识产权持有人构成冲击。或许山寨制造的质量和性能仍不如正版,但强悍的价格冲击力却势如破竹,往往蚕食知识产权持有人原有的市场。也难怪很多外国企业在与中国合作之前经常犹豫不决。

  知识产权保护不力引申出另外一个更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导致中国企业缺乏创新动力。

  假如自身知识产权难以得到保护,那么企业为什么要投入大量资源进行技术创新呢?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不能指望他们会因为要提升国家形象、为中国制造正名而进行自主创新,他们的目标是生存和发展。平均存活期不到五年的中小企业没有太多心情去谈论民族大义、国家尊严,他们只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自己的生存方式。制造业生产过程和制成品的知识产权侵权证据难以搜集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加上中国相关执法力度不足,维权得不偿失,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理性选择自然是不进行自主创新,转而走更加光明的山寨之路。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