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新闻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同性恋为何难以接受

http://www.CRNTT.com   2010-08-11 09:14:06  


 
  ※同性恋:被误解的“疾病”

  同性恋曾被认为是“须治疗”的精神疾病 
 
  上世纪60年代,欧洲各国掀起一股为同性恋者“平反”潮流,英国将合法同性行为的年龄降低到16岁,荷兰于70年代率先停止将同性恋视为精神疾病。但同性恋在世界上不少国家,继续作为一种非正常的、有精神病倾向的行为而存在,这样的定性也延缓了公众对同性恋以及个人同性恋行为的客观认识。 
 
  中国的同性恋“非病理化”直到2001年才实现,新修订的《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将“同性恋”从精神疾病名单中剔除,比世界卫生组织从“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名单”上删除此项晚7年。在保守主义依然强大的美国,事情就更为复杂,虽然医学上同性恋早就被“非病理化”,在受宗教界影响颇深的民间,依然有大大小小的“同性恋研究与治疗”组织,致力于宣传改变性取向在科学上的可能性。 
 
  对艾滋病的恐惧,转嫁为对同性恋的抗拒 
 
  从医学上看,当代社会对同性恋的抗拒最直接的载体,是对人类尚且无法治愈的艾滋病的恐惧。自1981年美国报告第一例艾滋病起,同性恋就与瘟疫划上了等号。虽然同性恋并不等于艾滋病,但医学发现也证明,同性恋与艾滋病确有密切关系。 
 
  同性恋人群一直是艾滋病的薄弱防区,是艾滋病领域的“盲区”。据中国卫生部统计,新发现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中,男男性行为传播导致的比例从2007年的12.2%猛增至2009年的32.5%。人类对艾滋病的认识尚浅,而大部分人对艾滋病传播机理又一知半解,艾滋病逐渐被人们误称为“男同病”——而此前让同性恋被接受而做出的诸多努力,也在人们对艾滋病的疯狂恐惧中,大打折扣。


  结 语:白先勇小说《孽子》里有这么一段描述:“在我们的王国里,只有黑夜,没有白天。天一亮,我们的王国便隐形起来了。”在世界上不少地方,这依然是同性恋者的真实写照。 

  对未知领域的恐惧、宗教信仰、伦理习俗甚至政治需要,让人们对本来就属于社会的一部分的同性恋心生抗拒。无论是支持抑或反对同性恋,要转变固有的观念总要有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我们可以赋予同性恋者的,是选择的自由。
 
  (网易评论《另一面》2010年8月11日)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