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新闻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 
刘源俊:两岸应建中华高等教育观念

http://www.CRNTT.com   2010-08-19 00:17:31  


 
  中华脉络下的大学评鉴新规范值得两岸共同探讨

  记者:如果从中华的脉络下做大学评鉴的新规范,您觉得主要应该注意哪些方面?

  刘源俊:当然,现有的一些可以跟外国大学相通的部分,不能说完全不要它。但是应该充分考虑我们的文化脉络,比方说我们写论文为什么要用英文写?论文的评比,为什么要用SCI或SSCI这种指标?我们就用类似中文索引评比那一套系统来比较嘛。

  但这个就需要大家努力,怎么样建立这个中文论文的水准、规范。如果不提出来,就根本不会有人去想这个东西,现在提出来了,就要去研究,这是两岸合作相通互补可以互相讨论的一个课题--据我所知,从来还没有人谈到过这个事情。

  评选指标存在问题要重建中华高等教育、学术指标

  记者:以前也有学者表示,大陆有工程院院士、科学院院士,虽然人们都承认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可是由于社会科学难以像自然科学那样拥有一个量化指标,至今还没有社会科学方面的院士,这也是一个比较尴尬的地方。对此,您怎么看待?

  刘源俊:这个也确实奇怪,因为你想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都有院士,文科却长期没有院士;最早虽然也有过院士,叫学部委员,但后来取消了。院士这个东西最早是1948年中央研究院开始的,台湾的“中研院”现在还是有“文科院士”的,它有三类,一类叫人文组,一类叫数理组,还有一类是生物组,所以在台湾是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院士”的。虽然老实说评比有一些争议,有些属于派别的问题,谁选上谁不选上,这都有争议的,不过大致还是可以有个标准的。其实自然科学、工程科学方面一样也有争议。

  在台湾,“人文院士”也可能被别人诟病啊,他可能评判论文的标准是以SSCI或者别的什么--所以台湾的人文组的院士中经济学、语言学、考古人类学特别多,还有一些就是与洋人合作研究中国文化历史──也就是西方人研究汉学那一套的;跟着他们来,发表的论文许多是用英文写的,用这种指标来评判,这部分人就能评得上;另外一部分人不理睬这套的,就选不上了。

  我们知道好多重量级的文科学者,他永远当不上院士,是有这个问题。就是因为用的就是西方的标准,指标出了问题。像钱穆,好不容易被选进院士--因为他是南派的,过去通常人文组院士都是属于“北大清华派”,南方所有这些人都选不上,只有钱穆一个人能选进去。我是说,不是不能选院士,但关键是评选的指标要恰当。所以我就讲要在中华文化的脉络之下,根据我们自己的文化传统的特质,来重建中华高等教育、高等学术的指标。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