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新闻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祭孔的文化省思

http://www.CRNTT.com   2010-10-29 11:40:26  


 
 到了后世,孔子的政治理想可以通过相权对皇权的约束、谏官和清议对朝政的引导、书院里的处士横议等种种制度性和非制度性的方式部分实现。他所说的“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对于当今有借鉴意义;他所说的“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强调了读书人在治世与乱世所应该坚守的品格。传统中国读书人在实现一个“王道世界”的目标时有两种选择,一种是宋儒朱熹那样的“得君行道”,期待与明君合作治理天下,另一种路径则是王阳明所推崇并躬行的“觉民行道”,走面向贩夫走卒引车卖浆者流的下层启蒙道路。不管哪一种道路,读书人都不是将自己定位为权势的传声筒与应声虫。

  其次,孔子学说里说得最多的是读书做人的道理,他念兹在兹的是如何将学生培养成“温良恭俭让”的谦谦君子。君子成为儒家文化里的一种理想型人格,“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等等,都在强调作为读书人的君子应该与普罗大众有着不一样的人格操守。这种人格操守除了体现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苍生意识和责任,还体现在精神生活之中,尤其表现在对于财富的淡泊态度上。所谓“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等,都在说明在富贵与贫贱的社会区隔之上,更有一套超越世俗的人格理想标准。这种人格更注重人的内心世界的拓展与心灵生命的滋养,对于现世财富(尤其是来源不道德或不合法的财富)有着一种疏离感甚至鄙薄心。君子更在意的是“道”,孔子在这方面阐发的精义,如“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历经千万祀而不灭,共三光而永光。这些资源可以转化为当代中国人追求正义、公平和公道的动力。

  笔者大学时代因为偶然的机缘,经常与一帮朋友亲炙长沙岳麓书院的一草一木、碑刻楹联,在日常的亲近之中,似乎也感受到了传统的精神魅力。比如书院一副对联中的一段话,“是非审之于己,毁誉听之于人,得失安之于数”,对我们这些年少轻狂者就影响至深。对传统文化的温情与敬意,对精神生活的在意,对公共生活的责任意识等等,都是在这种不经意的机缘之中习得。然而,传统被绑架在博物馆里供人凭吊与玩味,这正是传统儒家文化的悲哀之一。

  在当代中国,孔子的政治思想资源与道德资源,如何演化成有着公共精神、敢于承担责任的现代积极公民的人格内涵之部分,值得思考。

  作者:唐小兵 2010年10月28日 来源:南风窗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