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新闻 】 【打 印
台湾第三势力 有机会吗?

http://www.CRNTT.com   2010-11-29 11:44:39  


  中评社台北11月29日讯/专栏作家、新议程研究室主持人周奕成今天在《中国时报》发表文章“第三势力有机会吗?”文章内容如下:

  从五都选举结果,看台湾民主短期的发展趋势,我认为是可以乐观的。在这里,我从三个角度评估台湾民主,一是政党轮替的活性,二是公共政策形成的过程,三是新政治力量的生存空间。

  五都选举显示出台湾发生再次政党轮替的可能性提高了。席次上国民党是赢的,但是在得票上民进党更胜。民进党在台南高雄的选票大幅领先,显示出其南台湾社会基础的绝对优势,短期内国民党几乎不可能翻盘。在北北中三都,国民党虽赢,但领先幅度并不大,这意谓着民进党若能够再努力些,朝正确方向做更多调整,则国民党的优势是可以挑战的。民进党输得少赢得多,国民党输得多赢得少,两年后“总统”及“立委”选举,民进党的成功机会其实是不差的──当然,这两年双方表现会决定消长。

  相较于以往的大型选举,这次五都选举,公共政策的讨论是存在的,尽管仍不令人满意。朱立伦的三环三线,在选战中较为突出,对他的胜选应该有加分效果。蔡英文着重社会政策,刻意避开统独斗争话题,显示蔡英文摆脱民进党旧习气的决心,值得给予敬意。

  在大高雄市,杨秋兴强调招商成绩与文化建设,有助提高参选正当性,可惜后来用了负面文宣。较令人失望的反而是台北市,郝龙斌与苏贞昌这次对决,留给未来记忆的就是花博与弊案。苏贞昌虽强调执行力,但在一些政策问题上含糊,让人不知执行力方向在哪,这不能说与他的败选完全无关。

  五都市长选举过程与结果,也揭露中间选民具体存在,及“第三社会”稀微空间。中间选民不等于“第三社会”。中间选民可能摇摆于两大党之间,而“第三社会”则有意识地抗拒两大党的联合垄断。可以这样说,中间选民是潜在的“第三社会”,而“第三社会”则是进一步觉醒的中间选民。

  五都市长的竞选议题,较少族群与认同问题的操弄,固然因为这是市长的选举,但也因为政党及候选人都明白,都会地区的中间选民较排斥恶性分化的选举操弄。对于中间选民存在(并且能够左右选举结果)的认知,促使候选人与政党采取较温和讲理的竞选方式。

  五都选举关系到第三政治力量生存空间的,主要在市议员选举。高雄市有位亲民党籍市议员吴益政先生,连任三次。他采取清新的竞选方式(如脚踏车队),诉求“碳中和”(低碳交通与绿建筑等),同时也务实经营选区,协助解决小市民困难(如摊贩的生存问题)。更难得的是竞选团队人才济济,甚至有市府前局处长投入。我在他身上看到正确的第三政治力量的经营模式。

  台湾绿党这次提名五位候选人,投入双北市议员,得票也成长很多,特别是淡水八里三芝石门选区的王钟铭,是一位年轻也无政治经验的文化社运工作者,竟能一举拿到八千多票,这显示都会边缘市镇地区有许多选民对两大党陈腐的地方政治感到厌倦,对新选择有很高的渴望。新的政治力量若能够不放弃理想又能务实经营,是有相当多的民众会愿意支持,这就是有意识的“第三社会”,而不仅仅是消极的中间选民。

  但是第三的政治力量不可能速成、不可能偶发,更不能仰赖个别的政治明星。杨秋兴先生是一位极优秀的高雄县长,也很认真地打了大高雄市长的选战,但是他的选举不能做为第三政治力量的典范,原因在于他并未做好思想的准备。杨秋兴结合了许多宗教、社团和地方人物,请了前省长宋楚瑜先生来助讲,但是他缺乏将这些杂多力量统合在一起的论述。为了引发弃保,他的竞选主轴竟然采用了“反菊总动员”,使得他的参选意义沦为个人与地方恩怨,非常地可惜。行政表现杰出的杨秋兴县长,是有走出第三条道路的条件,然而他必须朝新的方向,看得更高、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