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新闻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赖海榕:再论韬光养晦是价值不是手段

http://www.CRNTT.com   2011-08-16 10:50:59  


 
相关链接:韬光养晦是价值不是手段 是道不是术

  2011年03月07日08:54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赖海榕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发达国家普遍陷入困境,我国经济则保持强劲增长,这种局面在国内外思想界激起了巨大的涟漪。一方面,西方国家在有求于中国时对中国更加警惕和挑剔,中国政府只是延续过去的外交政策,并不比过去强硬和高调。但是因为外界更加敏感,所以有意无意把我们的外交解读为正在抛弃邓小平制定的“韬光养晦”战略。另一方面,国内确实也有一种认为“我们已经很强大,应该亮剑”的思潮在抬头。

   我们是否已经很强大,这其实还有疑问。然而更重要的问题是,假如我们无可争辩地强大了,就应该“亮剑”吗?这涉及对韬光养晦的性质的认识。一种观点认为,韬光养晦是一种手段,因为我们还比较弱小,所以应该保持低姿态,不要强出头,以免树敌,破坏发展的环境,等我们强大了,就没有必要知雄守雌了,有拳头就打出去,有肌肉就秀出来,不必听别人的,让天下都听我们的,假如有人不听我们的,我们的经济、政治、外交和军事拳头可以把他们砸碎。还有一种观点认为,韬光养晦是一种价值,无论强者还是弱者都需要韬光养晦,而且越是强者越需要韬光养晦,因为“强大”的感觉有可能使强者得意忘形,抛弃韬光养晦。

  我国的先哲说,“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太仓乎?”用大白话说就是,中国在四海之内只是大谷仓里的一粒米而已。也许有人会说,那时的中国只是小小的中原地区,不是我们现在上千万平方公里的泱泱大国可以比拟。确实如此,不过那时中国的周边是我们中原的文明先民所认为的番夷狄蛮之族,是未开化的人民。也就是说,具有先进文明的中国,在未开放的人民面前,也不能自大,也要觉得自己只是太仓稊米,这是多么谦虚谨慎的思想。也许正是这样谦虚谨慎的精神,才使得中原以外的各个地区一个一个融入中国。今天的中国固然已经不是当年的中原,但是今天中国所处的世界更不是当时的天下,不用说其他国家有灿烂的文明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即使我们不愿意认为别的国家比我们先进,至少他们不是番夷狄蛮之族,所以今天的中国在四海之内,仍然如太仓稊米,没有什么可以自大、自傲的。

  有太仓稊米的认识,可以为韬光养晦提供长久不衰的支撑。然而这个智慧还不够,“太仓稊米”还有“术”、“用”、“手段”的影子,只是比肤浅的“术”、“用”、“手段”高明很多罢了。我们应该在这个基础上更进一步,达到“道”、“体”、“价值”的高度。我们应该深刻认识到强者和弱者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强者用强力致使弱者臣服,并不是强者获胜弱者失败的局面,而是对双方尊严同等程度的损害。中国无论未来多么强大,都应该平等对待各个国家民族,无论对方强大还是弱小,都应该平等对待。中国在任何时候都应该倾听,而且越是强大越应该倾听。韬光养晦不应该是我们的一时之计,而应该是我们的永恒哲学。韬光养晦应该是我们的价值而不仅仅是我们的手段,是我们的道而不仅仅是我们的术。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