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新闻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 
谁来动户籍制的奶酪?

http://www.CRNTT.com   2011-11-02 10:04:37  


目前我国高考招生的“户籍壁垒”,已经造成社会问题。
  中评社北京11月1日讯/“曾经阔气的要复古,正在阔气的要维持现状,未曾阔气的要革新。”这是户籍制度得到不少人维护的根源,也是“高考受户籍限制的状况不可能很快改变”的根源。知名时评人鄢烈山近日在爱思想网撰文“‘(户籍)改革没有时间表’,叫人不能不焦虑”,作者表示,“2008年11月28日《人民日报》一篇评论的题目是《最需要解放思想的是既得利益者》。说得对极了!可是‘既得利益者’不肯‘解放思想’,而且继续利用他们的话语权维持不合理的制度怎么办呢?就户籍制度的存废搞全民公决既不可能,难道只能等矛盾积累到非痛下决心大改不可?”,文章内容如下:

  据《中国青年报》10月23日报道,北京大学法学院日前举行了一个研讨会,建议国务院审查教育部《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张千帆教授说,目前阻碍农民工随迁子女就地参加高考的主要障碍是教育部规定中的户籍限制。他指出,户籍规定意味着一个在北京上学的高中生高考时必须回到原籍参考,而北京和其户籍地的考试范围、使用教材可能不一样,这将直接影响其上大学的机会。由此,关于高考户籍限制的规定违反了教育法关于受教育权平等的规定,应予修改或废止。而一些非京籍学生的家长很着急,撰写了一份民间建议方案,提出“户籍与学籍分开,以学籍为主要条件”的解决问题的现实思路。
 
  我当然赞同张教授们的观点,也支持非京籍学生家长的建议。寻根究底,高考为什么不能像司法资格考试和研究生考试那样全国用同样的考卷呢?说白了,是为了替北京、上海这些享有高考特权的直辖市学生遮羞。原先全国一张卷时,同样上北大、清华(复旦),北京(上海)子弟比“外地”同学考分低太多了!各地自出题,总分五花八门,考分就无从比较了。但这是掩耳盗铃,人们可以这些名校在各地的录取人数作比较,因为录取指标分到各省市时就很不公平。
 
  这种基于户籍制度的不公平早已有之。我知道母校北师大,1977年恢复考试招生,学生几乎全是北京户口;1978年面向全国招生,班上有1/4同学是北京的。30多年来,这种不公平不是缩小,而是加剧了。首先是全国性教育资源向各级权力中心倾斜,结果是,农村户籍子女入学权利全面被压制--以清华为例,1981年入学的有75%是农村户籍,到2010年农家子女只占5%了。另一个国之不国(部属大学旧称“国立”)堂而皇之的借口是,北大复旦等名校与所在省市合作办学,当地子女当然要优先要多给指标!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育体制改革研究室副主任王烽表示,教育部和家长同样着急,都想尽快解决随迁子女高考问题,“但是如果不是特事特办,出台新政策和新制度,高考受户籍限制的状况不可能很快改变,这是由政策制订本身的节奏和复杂性决定的。”说到底,是户籍制度阻碍了教育公平,严重损害了“农民”子女受教育的权利。
 
  我原以为废除户籍制度是大多数有文化的人、有社会良知的人的共识。因为其道理十分简单:中国自古虽有联保之类制度,但并不限制人口迁徙,没有城乡户口之分;全世界人口自由流动的发达国家,不靠户籍进行管理,同样社会秩序井然;现行城乡二元户籍制度本是计划经济、统购统销的产物,其“必要性”已丧失理据。
 
  最近,我才意识到,我的判断大错特错。10月9日,我由美国国会为当年排华道歉,联想到对一些城市排斥农民及其子女,写了一条批评户籍制度的微博发在新浪上,跟贴评论156,有近半是为户籍制度辩护的。10月14日,我读到先一天《中国青年报》发表的评论《假传“圣旨”中的长治久安》(“上海根据公安部规定对外地人员在沪学车进行限制”,公安部交管局否认有“要求驾校严控外地学员比例”之说),随即发了一条微博,批评“上海人”的排外行为,根子在于,“被宠坏了,长期享受特殊政策,自以为了不起!”此说是否成立,当然是可以争论的。我没有想到的是,“上海人”中居然有那么多维护现行户籍制度的,三条相关新浪微博,“评论”共有4631条,大多数是谩骂,基本观点不是外地人应该滚出上海,就是外地人不要到上海来呀。难怪陈水扁操弄族群观念那么容易,涉及户籍都这么激动!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