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新闻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中国经济:错误解读货币政策会误大事

http://www.CRNTT.com   2012-01-14 09:12:52  


货币政策不是非紧即松的两极变化
  中评社北京1月14日讯/国家统计局日前发布数据,12月CPI同比上涨4.1%。据此,该如何认识现在的价格水平,又如何判断2012年价格走势,尤其会否改变货币政策的取向,是大家关心的问题。

  上海证券报发表银河证券首席总裁顾问左晓蕾文章分析,首先, 4.1%的CPI同比增长并不意味着价格水平在大幅下降。一般CPI的同比价格水平分析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来自翘尾影响,即前一年的价格水平对次年通胀的影响。换句话说,翘尾影响并非当年价格水平的上涨。当年的真实价格上涨情况是由第二部分“新增”因素决定的。按照翘尾因素的影响规律,每年的12月,上年对当年的所谓翘尾影响应该为零。所以,2011年12月4.1%的价格水平同比上涨幅度,应该全部来自新增因素。从“新增”意义上来说,12月通胀水平并不比7月 6.5%的全年最高同比通胀水平低多少。因为7月6.5%的增幅中至少有3.5%的翘尾因素。显然,从同比增长的角度看,说通胀水平大幅下降显然过于乐观。去年以来,宏观调控把抑制通胀放在突出的位置上,调控政策是大力度、全方位的。通胀水平同比从高位有所回落或者说涨势放缓应该是政策调控效果的显现。

  其次,2012年的价格水平仍然可能在4%左右的水平上。2011年经历了这一轮通胀的最高位阶段。在欧美主权债务危机的大环境和国内各种矛盾交织影响下,通胀形成因素非常复杂,国内有货币因素、非货币因素,比如,心理预期对生产者和消费者行为的改变;食品因素和非食品因素,比如,劳动力成本的上升,要素价格机制的改革,投机和无序涨价行为都对通胀上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推动作用。输入型通胀,资本的大规模流入增加了国内流动性压力,大宗商品价格推动原材料价格成本上涨,从总需求、总供给两方面推动国内通胀上行。通过政策全方位的调控,通胀水平终于从6.5%的高位平稳回落至4.1%。但是通胀形成因素仍然存在,特别是劳动力成本上升,要素价格机制的调整势在必行,原材料价格的高位震荡,从成本角度对通胀仍然有不小的压力。前期劳动力工资上涨对消费的影响向最终消费价格的传导可能在逐渐显现。由此,今年的通胀可能仍然会在3.5%至4%的水平上。 


【 第1页 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