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新闻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以屌丝之名:2012年的大众文化想象

http://www.CRNTT.com   2013-02-17 11:58:10  


 
  从人民到人:重写民族记忆

  在屌丝“逆袭”或无法“逆袭”的焦虑之外,今年还有两部讲述中国现代历史的史诗巨片,一部是第六代导演王全安的大制作《白鹿原》,一部是冯小刚酝酿20年之久的民国灾难片 《一九四二》,两部电影都改编自1990年代初期的经典文学作品。这两部电影在延续原小说解构“宏大历史”的基础上尝试重塑新的民族/国家的记忆。

  首先,两部影片的叙述主体变成了乡土中国。电影《白鹿原》是乡绅白嘉轩及一望无垠的麦田,而《一九四二》同样选择了财主老东家及被土墙围起来的河南农村作为中国的主体。与1980年代新启蒙话语中把愚弱或充满原始生命力作为乡土空间不同(典型例子如电影《黄土地》、《红高粱》),这两部电影通过作为受难者/幸存者/父亲的白嘉轩、老东家来重建一种连续的历史叙述。白嘉轩面对一次又一次的外来者/入侵者,拥有自己的生存法则和应对策略,深谙“从穷人变成财主”的老东家也明白“走下去,活下去”的人性道理,他们不再是封建、愚昧、专制的代表,而是中华民族文化延续的主体。

  其次,这两部电影尤其是《一九四二》重塑了“民族记忆”。如果考虑到近两年的主流大片《南京!南京!》、《金陵十三钗》,可以看出一种新的“民国”想象出现了,在这些故事里有着相对固定的“角色”:受难的中国人、抵抗的国军将士、训练有素的日本士兵和作为见证人/拯救者的西方传教士/记者。《一九四二》片头借蒋介石的元旦讲话把中国抗战升级为二战组成部分的“世界战争”,而蒋介石访问缅甸也带出中国与盟军合作派出远征军赴缅作战的事实,这与其说还原了历史“真相”,不如说重塑了新的“国家记忆”。

  作者:张慧瑜 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艺术研究所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相关新闻: